先秦·韓非·師曠奏樂
亦題為《亡國之音》。戰國志異小說。韓非撰。原載《韓非子·十過》。《史記·樂書》、《論衡·感虛篇》和 《紀妖篇》、《風俗通義·聲音》、《太平御覽》卷七六七引 《莊子》佚文等皆載有這一故事 (非全文)。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錄入。作品描寫: 衛靈公將到晉國去,來到濮水河邊,卸車放馬休息,并布置住處夜宿。半夜時,他聽到有人彈奏新樂調,遂問侍從,都說不曾聽到,就命樂官師涓聽著把它記錄下來。師涓錄寫好后,又請求彈奏了一宿。后來他們來到晉國,晉平公設酒宴款待。趁著酒興,靈公讓師涓彈奏所得新樂曲。師涓還未奏完新曲,晉國樂官師曠就按住琴弦,不讓奏下去,說這是亡國的曲調,不能奏完。師曠又談了這支曲調的來歷,說這是商紂王的樂官師延奉命所作的靡靡之樂,到武王伐紂,師延向東出逃至濮水,投河自殺,這新曲必定是師涓君臣在濮水所得,那是師延鬼魂顯靈所授的。晉平公一定要聽完此曲,無奈何,師涓把它奏完。這支曲是清商調,不如清徵調悲,而清徵調只能是德義之君才能聽。平公一定要聽,師曠不得已,即援琴而奏,結果有二六只黑鶴聞曲聲而飛來,排成行列,引頸鳴叫,聲音很動聽。平公大悅,坐者皆喜。但這清徵調尚不如清角調悲,但這清角調是黃帝大合鬼神于泰山而所作的,德薄之君若聽,恐將有敗。平公堅決要聽,師曠不得已又彈奏了清角曲調。但彈奏時,云擁風起,大雨暴至。坐者皆散去,平公恐懼,伏在廊屋之間。此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晉平公也得了癱瘓病,一臥不起。這篇小說,通過師涓、師曠為晉平公彈奏清商、清徵、清角等樂調前后經過的描寫,暴露了封建統治者耽于音色、不務國事的逸樂行徑。小說結構謹嚴,以 “聞樂”為線索,把“夜得清商”、“師涓獻樂”、“師曠奏清徵”、“二奏清角”等情節聯綿成篇,使故事層次分明,環環相扣,曲折多變,頗能引人入勝。小說運用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首先虛構出師延鬼魂鼓新聲,衛靈公濮水得清商的情節,作為小說的楔子,為下面繼續虛飾師曠鼓清徵、奏清角作引線。師曠鼓清徵,構想奇特。“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 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于天。”極言師曠樂技之絕妙。但二奏清角,設想更奇:“一奏之,有玄云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郎瓦。”寫得驚心動魂,令讀者嘆為觀止。整個故事,迭宕起伏,生動曲折,妙趣橫生,氣勢充沛,充分顯示出韓非駕馭文字的高超技藝。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荀氏·嵇中散》簡析
下一篇:《先秦·莊周·庖丁解牛》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