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韓非·和氏之璧
亦題《和氏璧》、《和氏獻璧》。戰國寓言小說。韓非撰。原載《韓非子·和氏》?!逗鬂h書·孔融傳》李賢注曾引此文。陳蒲清等編 《中國古代寓言選》、公木等編《歷代寓言選》、李格非等主編《文言小說》 皆錄入。這是一則著名的寓言故事。故事描述: 楚國人和氏在山中得到一塊玉璞,拿來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匠來審看,玉匠說是一塊石頭。厲王以欺君之罪砍了和氏的左腳。武王登位,和氏又去獻玉,玉匠仍舊說是石頭,武王又砍去了他的右腳。后來文王登位,和氏抱著玉璞在楚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得眼淚流出了血。文王派人問他為什么哭得那樣傷心,他說最使人傷心的是寶玉被人視為石頭,忠實的人被當做騙子。文王讓玉匠剖開玉璞,發現是一塊上好的寶玉。韓非用和氏獻玉璞被砍去雙腳的故事,比喻當時法家人士不被任用反遭迫害的情況,借以抒發自己的悲憤之情。故事熱情歌頌了和氏的獻身精神,痛責了厲王、武王和玉匠等人對和氏的殘酷迫害。故事寫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 厲王及武王,偏聽偏信,埋沒了寶玉,錯罰了和氏; 文王虛心聽取和氏的意見,切實對璞玉進行考察,終于發現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文王的寓言形象,對于發現人才,是很好的啟示。故事也說明真理一定戰勝謬誤,盡管在認識真理的道路上會遭種種挫折甚至付出血的代價,但這都是暫時的,只要堅持斗爭,百折不撓,真理終會被人們所認識,放出它的燦爛之光。韓非在先秦諸子中,是撰寫寓言故事的高手。他擅長用寓言說理。在他的哲理散文中,寓言故事不但是論證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具有獨立的文學價值; 它既是比喻的最高形式,又是小說的初始形態。這則寓言就被人稱為 “精彩的短篇小說”。它以峭刻、雄奇的文筆,曲折生動的情節,塑造了和氏的動人形象。和氏為了獻寶,他兩次被刖,仍不變初衷; 等到文王即位,又抱璞痛哭于山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和氏的忠誠憨厚、執一耿介的個性特征,則和盤托出。作品突出的特色,就是能在感情上打動人。文中感人的地方很多,和氏獻寶被刖,震驚人心,感人肺腑;而那些愚蠢殘暴的國君,更是引人憤慨。和氏第一次獻玉璞,愚蠢的厲王毫不分辨就“以為誑而刖其左足”。第二次獻玉璞換了武王,又“以為誑而刖其右足”,這就不同于一般的愚蠢。豈有一個愿意一再遭“刖足”的人嗎?而武王對此卻全然不加審察,可見其昏庸、殘暴到了何等地步。作者把這種憤慨壓縮在字跡行間,讓讀者對暴君咬牙切齒。這篇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東方朔《七諫》、劉向 《新序·雜事》、王充《論衡·變動》、《太平御覽》卷三七二和六四八等,都曾引述或涉及此故事。今臺灣電視連續劇 《戰國風云》也鋪演了這一故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周青》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壺公》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