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韓嬰·黃帝得鳳象
亦題《天老說鳳》。西漢志異小說。韓嬰撰。原載《韓詩外傳》卷八第八章。《說苑·辨物篇》、《太平御覽》 九一五、《事類賦》十八亦載此故事 (文各有異)。李格非等主編 《文言小說》錄入。作品描寫: “黃帝即位,施愚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未見鳳凰,惟思其象。夙寐晨興,乃召天老而問之,曰: ‘鳳象何如?’天老對曰: ‘夫鳳之象:鴻前而麟后;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啄;戴德負仁,抱中 (忠) 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明。舉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標準),飲有儀(法式)。往即文(指禮樂教化)始,來即 (則)嘉 (美德)成。惟鳳為能通天祉 (上天的福祉),應地靈 (土地的神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 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 (終身) 居之。’ 黃帝曰:‘于戲,允哉! 朕何敢與焉!’ 于是黃帝乃服黃衣,帶黃紳,戴黃冕,致齋于中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于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 ‘皇天降祉,敢不承命!’ 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作品通過天老說鳳、鳳至帝園的情節描寫,盛贊了黃帝之德行,反映了漢初“宇內和平”的景象。這篇作品藝術構想奇幻,描繪饒有情趣,頗有藝術魅力。鳳凰是神話傳說中的祥鳥,它出現在哪里,就象征著哪里是禮義安定盛世。《山海經·南次三經》 曾謂“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書·益稷》也云: “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本篇小說則熔鳳凰神話傳說于黃帝治政的人事于一爐,頗為新奇。黃帝全身著黃,致齋中宮,鳳鳥竟蔽日而降止東園梧桐樹上。大膽的想象,展示了黃帝承命于天的至德風貌。當然,這里的黃帝形象,并非神話中的天神,而是人世間理想帝王的象征。所以這種奇特的想象,過分美化統治者,則反映了作者的階級局限性。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黃原與妙音》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黃父鬼》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