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張華·猴玃
亦題《猳玃》、《蜀山猳玃》 西晉志怪小說。張華撰。原載《博物志》卷三《異獸》。《搜神記》卷十二《猳國馬化》即采此文(文字稍異)。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錄入。作品敘述:蜀中西南高山上,有物如獼猴,長七尺,能如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馬化,或曰猳玃。常伺行道婦女有好者,輒盜之以去,人不得知。行者或經過其旁,皆以長繩相引,然故不免。此物得男子氣自死,故取女也,取去為室家。其年少者,終身不得還,十年之后,形皆類之,意亦迷惑,不復思歸。有子者,輒俱送還其家,產子皆如人。有不食養者,其母輒死,故無敢不養也。及長,與人無異,皆以楊為姓。故今蜀中西界多姓楊,率皆猳玃、馬化之子孫,時時相有玃爪者也。從內容看,是篇屬博物雜記一類志怪小說。它記述了盜婦人的傳說,可能有現實根據。全文以敘事為主,雖不事渲染,但也帶有情趣,較為別致。對搶婦人的猴玃作形象化描寫,富有一定藝術魅力。說猴玃能像人一樣“健走”,盜婦時能專取“美好者”,有選美意識;盡管所行婦女“皆以長繩相引”,也常有罹難者;它只是搶取美婦人,并不加害于人,對“有子”的婦女,“輒俱送還其家”。它仿佛通了人性,有人情氣息。這種奇幻的描寫,顯示了本篇新異有致的格調。玃盜婦人的傳說,西漢的《焦氏易林》卷一《坤》之《剝》中就載有。玃是一種猴類,用現在科學術語來說,屬“靈長目”。據《爾雅·釋獸》云:“玃父,善顧。”郭注:“猳玃也,似獼猴而大,色蒼黑,能玃持人,好顧眄。”傳說中則把這種動物神異化了,崔豹《古今注》卷中《鳥獸》即云:“猿五百歲化為玃也。”《抱樸子·對俗篇》引《玉策記》亦謂“玃千歲”。既善變化,又喜攫人,傳說者給它再加上搶美婦作妻的事情,也就不足為怪了。猴盜婦人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屢見不鮮的題材之一。《吳越春秋》中有白猿盜婦人,加之本篇玃盜婦人,則開了這類題材的先路,唐初《補江總白猿傳》,宋初《稽神錄》“老猿竊婦人”(見《類說》卷十二),《清平山堂話本》的《陳巡檢梅嶺失渾家》,元末《西游記》雜劇,明代《剪燈新話》中的《申陽洞記》,顯然都祖襲了猿玃盜婦人的傳說。參看《博物志》條。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焦先》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郭璞·玄中記》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