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木雕
東晉志怪小說。撰人不詳。原載《錄異傳》。《太平御覽》卷九一六引載。魯迅《古小說鉤沉》輯錄。李格非、吳志達主編《文言小說》選入。作品描述:魏國君主安釐王,常想自己能像鴻鵠一樣在天空翱翔,俯視蒼莽大地。有位客于魏國的隱游者聞知此事,特意精心制作了一具木雕獻給魏安釐王。安釐王得到木雕,認為這是有形無用之器,以“作無用之器者便是世之奸民”的荒唐邏輯,將要對隱游者上刑,隱游者指責安釐王:“我聽說大王喜好飛翔,才敢來獻木雕,哪里知道大王這樣厭惡這種東西呢!可見大王只懂得一般平常物的用處,并不懂得貌似無用的東西的用處。”說罷,取過木雕,騎上后翩然飛去,不知所向。作品通過對隱游者獻木雕險遭“上刑”的一段風波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動輒施威的昏庸兇殘本性。小說結構謹嚴有致,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突出。作品圍繞著“木雕”展開情節。先寫安釐王渴望“如鵠之飛”,突出他幻想上天飛翔的夙愿。次寫吳之隱游者“作木雕而獻之”所引起的風波:照理安釐王得木雕,而嘗夙愿,加賞制作者,而皆大歡喜;然而安釐王出人意料地視木雕為“無用之物”,而要懲治制作者;隱游者并不被安釐王的淫威所懾服,而是義正辭嚴地指責了安釐王的喜怒無常、好惡輒變的情性。最后寫隱游者取“木雕”而騎之,翻然飛去。寥寥百許字就把因“木雕”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井然有序地展現出來,可見作者匠心獨運之高妙。文中言簡意賅的對話,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安釐王的“作無用之器,世之奸民”論,一語便活脫出了他的剛愎自用,不識巧器,濫施淫威的昏憒君主形象。隱游者的應對之話,僅三言兩語,便酣暢淋漓地回擊了安釐王的“無用之器”論,把他這個有智慧、頗勇敢的隱民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對話文字質樸、流暢,符合人物身份,特別是隱游者的對答,于平實又帶鋒芒的話語中見出精神。六朝志怪小說,輒以情節離奇荒幻見長;而本篇雖涉怪異,如隱游者乘木雕飛去,但讀來并不覺得虛幻荒詭,而有一種真實可信的感覺。“乘木雕而飛去”,也不過是身懷絕技精藝的平民者,對昏庸兇殘的君主不滿,而對自由的彼土十分向往心境的理想化描寫而已,這種浪漫情調,更加深了對動輒施威的昏君的揭露。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曹丕·望夫石》簡析
下一篇:《秦漢·應劭·李冰》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