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劉向·寧封子
西漢志怪小說。劉向撰。原載《列仙傳》。《搜神記》卷一亦載。袁珂《古神話選釋》、滕云《漢魏六朝小說選譯》皆錄入。作品敘寫: 寧封子傳說是為軒轅黃帝掌管燒制陶器的官員。有位神仙經過他那里,替他掌握燒陶的火候,能使窯火發出五色彩煙。久之,則把這技術傳給了封子。封子拼命地勞作在熊熊大火之中,只見他隨著煙氣忽上忽下。最后,灰燼之中,猶有其骨。時人葬之于寧北山中,故稱寧封子。作品寫的是“積火自燒”而火化登仙的故事,但實際是記載了一個關于遠古杰出的窯工的傳說,歌頌了窯工高超的技藝和吃苦耐勞的獻身精神。高爾基說:在原始人觀念里,在一些古代神話傳說中,“神是某種手藝的能手,是人們的教師和同事,神是勞動成績的藝術概括。”(《高爾基論文學》)這篇作品中所寫的寧封子和神人,就是這樣被當時人神異化或仙化的。其中的“神人”,能燒出 “五色煙”火,足見他熟練地掌握著陶器燒制過程中不同階段所需要的不同火候。他不僅技藝高超,還無私地把技術傳給了寧封子,更說明了品質的高尚。而寧封子,作為陶工,不僅虛心好學,而且拼命于窯火之中,上下奔騰,表現了吃苦耐勞的獻身精神。因而,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當時,他們受到人們的推崇以至于被神異化,便是可以理解的。反過來,從這兩個雖然還很粗糙的藝術形象身上,我們看到了古代人民對于富有吃苦耐勞精神的能工巧匠的景仰,從而也看到了古代人民發展生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作品雖只七十余字,卻脈絡清楚,很重視形象刻畫。寧封子“積火自燒”而登仙的壯麗情景,據考是古代羌族人民火葬風俗的折射。如今四川省灌縣青城山所傳的寧封子民間故事,說寧封子是為了架火燒陶,升窯頂添柴火,不意窯頂柴突然塌下,寧封子便葬身火窟,壯烈為民犧牲,人們見窟頂有寧封子形象,隨著煙氣冉冉上升,便說寧封子火化登仙了。民間傳說火葬的內容,實質與本篇志怪內容的仙話所表現的并不兩樣。但民間傳說比原本意義的仙話志怪,顯得格調更高昂,非同尋常了。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孫策斬吉》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宋大賢》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