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驥遇伯樂
戰國寓言小說。撰人不詳。原載《戰國策·楚策四》。陳蒲清等編《中國古代寓言選》、王玄武等編《中國歷代寓言選》 皆錄入。這是一則著名的寓言故事。楚考烈王之時,春申君黃歇始為楚相。當時沉埋于民間的賢能之士汗明,以堯舜事諷喻春申君,希冀春申君能真正愛重人才,并引述“驥遇伯樂”故事深入說明。小說敘述: 有一匹老千里馬,它拉著鹽車,在大路上吃力地行走著,蹄爪伸得長長的,膝蓋骨老是打跪,尾巴上粘滿了糞便,皮膚也潰爛了,口里白沫四濺,不停地灑在地上,全身臭汗淋漓。到了半山腰,進一步退兩步,怎么也拖不動那鹽車。此時伯樂經過這里,見了它,連忙下車,撫摸著它,痛哭起來,并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它蓋上。千里馬感慨萬千,時而低頭噴氣,時而抬頭長鳴,聲音一直傳到天空,就像敲擊金石發出的聲音,清脆高亢。寓言通過驥遇伯樂的故事來感嘆懷才不遇者的苦惱,說明使用人的時候,要學習伯樂精神,知才善用,并對其關心備至。本來是一匹千里馬,由于無人賞識,卻被用來拉鹽車,受盡了折磨。伯樂卻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眼力把這匹被埋沒了的千里馬拔擢出來,使它得以施展本領,馳聘千里。當然,如果沒有千里馬,也就不會有伯樂。但“千里馬常有,伯樂卻不世出”。這就是為什么千里馬遇到伯樂,才“俛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 的原因。在困難中遇到知己,是使人感奮的。千里馬是瑰寶,而伯樂尤可貴。作品語言委婉、懇切,情致動人。作品用象征的藝術手法,以拉鹽車的“驥”即千里馬來象征或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深刻地揭露了渾庸世態。文中的“伯樂”,實際上象征“愛重人才者”。故事生動別致,形象特征鮮明,使世人受教益非淺。在先秦,千里馬故事,“街談巷議”,廣為流傳?!稇饑摺ぱ嗖咭弧飞休d有“千金求千里馬”的故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顧邵》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楊衒之·高陽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