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荀況·涓蜀梁
戰國寓言小說。荀況撰。原載《荀子·解蔽》。陳蒲清等編《中國古代寓言選》、公木等編《歷代寓言選》、顧之京等編《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選》 皆錄入。這是一則著名的寓言故事。作品描寫: 夏水河口的南邊有一個叫涓蜀梁的,他呆頭呆腦而膽小。有一次,他趁著月光在晚上出門,低頭看見了自己的影子,以為是個鬼伏在地上;抬頭看見自己的頭發,以為是站在身旁的一個妖怪。他嚇得掉轉身子就跑,等到跑進家門,就嚇得接不上氣而死掉了。荀子是反對迷信鬼神的,他評論這個故事說:“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此人之所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而己以正事……雖不在夏首之南,則無以異也。”迷信鬼神是錯覺,是假象;人們決不可以在感覺恍惚不清、思想疑惑不定之時來判斷事物。涓蜀梁看見自己的影子和頭發,便疑神疑鬼,驚慌失措,最后被自己的錯覺嚇死,可真是“其為人也,愚而善畏”,豈不哀哉! 在藝術方面,這則故事,寥寥數筆便把涓蜀梁的心理、動作勾勒得活靈活現。從涓蜀梁身上,不是隱約可以照見那些膽小如鼠、畏首畏尾的人的影子嗎? 這個故事在《莊子·漁父》 中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人有畏影惡跡 (腳步聲)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 (頻繁) 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 (走得慢),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 (到陰間無光的地方)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以甚矣。”莊子從這則寓言中引申出要“休影息跡” 必須 “處陰處靜” 的教訓,則是為他的 “無為”思想作證,這是不足取的。因為問題的根本不在于休影或息跡,所以也不必處陰與處靜。還是荀況說得正確些,鬼怪是“愚而善畏”的產物,“以疑決 (決斷) 疑,決必不當”。影怎么成了伏鬼? 發怎么成了立魅? 這純屬 “無有而有無”的是非顛倒,問題的實質是涓蜀梁心里有鬼。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莊子的故事都要比荀子的故事遜色得多。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劉義慶·洛下洞穴》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淮南陳氏》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