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東方朔·山臊
漢代志怪小說。舊題東方朔撰。原載《神異經》的 《西荒經》。《法苑珠林》卷四十二、《太平御覽》卷八八三亦皆引載 (文各有異)。吳曾祺《舊小說》、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亦皆錄載。山臊,或作“山臊”、 “山繰”。 《國語·魯語下》韋昭注: “夔一足, 越人謂之山繰。”本文所記山臊當借鑒了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的一足夔的形象。作品描述: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一足,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竹爆裂聲) 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這是一篇有濃厚的民間傳說趣味的作品。它寫出了山臊的形貌、習性及變化,辭意新奇,頗引人至興。山臊變化人形,伺人不在而盜鹽以食蝦蟹,人以竹著火中,爆炸而嚇之。這當是民間除夕放爆竹的來歷。《荊楚歲時記》即說: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山臊”故事流傳久遠。稍后于《神異經》的《玄黃經》亦有記“山臊鬼”事。《搜神后記》卷七載山臊入人家偷食蟹,變化成“人面猴身,一手一足”之狀,可為 《神異經》之補充。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的 《諾皋記下》記山臊 “能役虎害人”; 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二則謂山臊“餓死化為鳥”; 明李詡 《戒庵老人漫筆》則謂為“山魈”,它能“手曳帕子,乘片云飛過屋頭”等。看來山臊當屬猿猴之類異物之幻化。“古來猿猴傳說極多,或猿公、或袁女、或猳玃、或無支祁、或申陽公,乃至孫悟空、六耳獼猴等,極幻設之能事。若山臊者,亦此類之比,因可以獨特風姿爭輝其間矣。” ( 《唐前志怪小說輯釋》)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壽光侯》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崔基》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