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戴圣·嗟來之食
亦題《不食嗟來之食》。西漢寓言小說。戴圣輯錄。原載《禮記·檀弓下》,《新序·節(jié)士》亦載。兆文等編《中國歷代寓言選》、陳蒲清等編《中國古代寓言選》皆錄入。作品描寫: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餓者,衣袖蒙頭,穿著繩子綁著的鞋,昏迷地走來。黔敖便左手捧食,右手拿茶水,吆喝說:“喂! 來吃吧!”那人抬頭揚目而視,說: “予唯不食嗟來食,才餓到此種地步!”那人終不食而死。作品贊揚了 “饑者”寧肯餓死,亦不接受侮辱性施舍的高尚氣節(jié),說明了氣節(jié)比生命更寶貴。本篇藝術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極短的篇幅中,用寥寥數(shù)筆,刻畫了一個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士人形象。齊國饑荒十分嚴重。慈善家黔敖發(fā)倉施舍,待饑民于大路。然而“餓者” 因 “嗟,來食”這句話刺傷他的自尊心,他驟然揚目直視黔敖,嚴正告知黔敖,他立志不吃“嗟來之食”。這句 “似乎對人、實屬激勵自己的話”,使一個秉性耿介、窮且志堅的廉士形象躍然紙上。從現(xiàn)象上看,這位廉士死于饑荒,而實質(zhì)上是死于自己的耿介秉性。所謂“富貴不能淫,貧窮志不移; 寧肯死于義,而不失氣節(jié)”的自潔精神,便在這則寓言故事中得到充分肯定。而“不食嗟來之食”這句中華熟語已成為許多仁人志士潔身全節(jié)的座右銘。1949年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贊揚了朱自清等人寧可餓死而不食“嗟來之食”的民族氣節(jié)。“嗟來之食”,已衍為成語,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上一篇:《秦漢·韓嬰·周舍》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東陽無疑·國步山有廟》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