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主要內容,《老子河上公章句》導讀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老子道德經》的一個注本,舊題河上公注,故有此名,此書《漢書·藝文志》不見著錄,《隋書·經籍志》道家類載《老子道德經》二卷,漢文帝時河上公注,又載梁有戰國時河上丈人注《老子經》二卷,亡。依《隋志》之言,則兩河上公各一人,兩老子注各一書,戰國時河上公書在隋已亡,今所傳者,乃漢河上公書耳。
據今人王明考證,河上丈人之名最早見于《史記·樂毅傳》:“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但太史公并無河上丈人注老子之說。此說最早見載于晉皇甫謐的《河上丈人傳》,當時,托名河上丈人的《老子章句》已流傳于世,皇甫謐未嘗細核其中牽合之關系,便認定此一河上公,乃戰國末之河上丈人,遂成一定說。其實,戰國之末有“河上丈人”,但并未為《老子注》,故《隋志》所謂戰國時河上丈人注老子,蓋緣自太史公記及皇甫謐傳而訛傳也。
漢文帝時河上公注老子之說出自晉葛玄《道德經序》:“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帝時,結草為庵于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文帝好老子之言,詔命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眾官,皆令誦之。有所不解數句,天下莫能通者。……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謂帝曰:熟研此,則所疑自解。余注是經以來,千七百余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示其非人! 文帝跪受經,言畢,失公所在。論者以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盡通其義,而精思遐感,仰徹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經序》多怪譎之言,且不謂戰國時有河上丈人,而云漢文帝時有河上公注《老子》,于史并無證據。其實,漢文帝時并無河上公其人,更無所謂老子章句。云漢文帝時河上公授《老子道德經章句》,此乃神仙家之虛言。
追考《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知此書不出于戰國末年,亦非西漢初年作品。出于何時?自西漢初迄三國,老學盛行凡三變,其宗旨各不相同。西漢初年,以黃老為政術,主治國經世;東漢中葉以下至東漢末年,以黃老為長生之道術,主治身養性;三國之時,習老者既不在治國經世,亦不為治身養性,大率為虛無自然之玄論。《老子河上公章句》大抵屬后漢養生家之言。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河上公注《老子》條下云:“其書頗言吐故納新按摩道引之術,近神仙家”。以其風格特征參校時代風尚,此書當是東漢中葉迄末年間感染養生風尚下之作品。又《老子河上公章句》以章句為名,是薰染了漢人的注經風尚。然后漢自馬融注《周禮》,始就經為注。《章句》的注文已散入各句之下,故其出世年代當在馬融的《周禮注》之后。按《后漢書 ·馬融傳》,延熹九年卒,年88。是融當章帝至桓帝間人。由此言之,《老子河上公章句》大概是于后漢桓靈之際,出于某個篤好黃老,且慕道引行氣之術者之手,但他隱去真名,而托名于河上公。
《老子河上公章句》以論治身養生為基本宗旨。以為人稟元氣而生,欲治身養生。須愛精惜氣,保神明,使呼吸微妙,五臟不傷,捐除情欲,而后復還性命,則久壽長生。它認為常道即是自然常生之道,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下注曰: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長生之道也”。此外還有“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臟空虛,神乃歸之”(《無用》第十一),“治身者若嗜欲傷神,貪財喪身,民不知所畏也”(《制惑》第七十四),“保此長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顯德》第十五)等注文。漢初黃老之治,清凈自正,無為自化,猶是政術之一種。桓帝祀老子,乃存神養性,仰其永生。河上公辨《老子》之常道,為自然長生之道,而非經術政教之道。章句之意顯然與漢初黃老之學遠,而與桓帝時老君之教合。
該書囿于體制,依經為注,不能成一首尾完具之養生論,然其注文散見于各章,通觀互照,已曉明治身之要旨,因此,《章句》應稱為以神仙養生說訓解《老子》的注本。
上一篇:《老子指略》的主要內容,《老子指略》導讀
下一篇:《老子注》的主要內容,《老子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