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的主要內容,《弘明集》導讀
《弘明集》是一部佛教論文書信集。南朝梁代釋僧佑 (見 “出三藏記集”)編纂,14卷。新、舊 《唐書》、《晁氏讀書志》均著錄。歷代漢文大藏經均收入。另有萬歷十四年 (1586)吳惟明和近代金陵刻經處等單刻本。《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所收者為據吳惟明刻本影印或排印。藏本(包括大正藏)有作者前序,而吳刻本無前序。
《弘明集》原為10卷,后擴編為14卷。原10卷所載皆為梁以前的作品,后來擴充的則多半是梁代的作品。現在14卷本由來已久,或為僧佑自己增補亦未可知。收錄文章包括論文、書信以及表奏、詔敕,計120篇(包括序文)。如果把其中往復書信全部分開計算,數目還要多一些。除卷1后漢牟子的《理惑論》、卷4后漢桓譚《新論形神》兩篇外,其余皆為兩晉南北朝的文章,其中以南朝的最多。作者百人左右,其中僧佑19人。書名用意,據僧口序說:“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謂之《弘明集》”。即以維護佛教,駁斥異教為宗旨,故凡“刻意剪邪,建言衛法”的文章,“制無大小,莫不畢采”。
原《弘明集》10卷本后面有作者的 《弘明論》一篇,現14卷本后面的 《弘明集后序》即系該文。這篇文章實際是對全書內容的概要總結,即主要是針對儒、道二教等不相信佛法的人們所提出的六大疑問進行答辯說明,勸人信奉佛教,修福修德。這六大疑問是; 1. 佛經迂誕,夸大無實; 2. 人死神滅,沒有三世; 3. 沒人見過真佛,佛教對治國無益; 4. 漢代以前沒有佛法; 5. 佛教是夷戎之教,不宜在華夏教化;6. 佛教在漢魏勢微,進入晉代才盛行起來。僧佑主要從這六方面收集“通人雅論,勝士妙說”,組織歷代佛教學者的論文,去“指邪破惑”,“總釋眾疑”。本書所討論的這些問題,基本上反映了佛教傳入后它與中國固有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比如,牟子的 《理惑論》(卷1),未詳作者的《正誣論》(當著于東晉,卷1),東晉孫綽的《喻道論》,重點論證了佛教與儒家傳統思想社會功能的一致性,有利于維護封建綱常和統治秩序。又如,劉宋宗炳的 《明佛論》(卷2)、宗炳批判慧琳 《白黑論》的書信 (卷3)、劉宋鄭道子 《神不滅論》(卷4),以及東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 ·形盡神不滅》、《明報應論》、《三報論》 (卷4) 等,集中論述了形滅神不滅和善惡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并進而指出修行成佛。反對神不滅論、宣傳神滅論的則有劉宋何承天的 《達性論》(卷4)、贊慧琳 《白黑論》信,以及齊梁間范縝的 《神滅論》(卷9)。又如,關于三教關系和夷夏關系上,南齊張融著 《門律》,主張 “道也與佛,逗極無二”,周颙他反復問難,雖認為二者不可等同,但也認為道教 “有裨弘教”,只是比佛教低下。道士顧歡著 《夷夏論》,主張佛、道二教同源,“道則佛也,佛則道也”,但二者有夷夏之別,有意貶低佛教。對此,明僧紹著 《正二教論》,謝鎮之 《與顧道士書》(卷6),以及朱昭之、朱廣之、惠通、僧敏著論多篇(卷7),皆予以反駁。齊末有道士假托張融著 《三破論》,攻擊佛教破國、破家、破身,對此,劉勰作 《滅惑論》,僧順作 《釋三破論》予以駁斥。可見,《弘明集》以辯六大疑問為基本內容,而其重點在破神滅論和夷夏之辨。因為這是對佛教威脅最大的兩個問題。
本書提供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學說和社會文化思想方面的寶貴資料。這一時期的佛教論文大部已經佚失,保留在 《出三藏記集》中的主要是三藏目錄和佛經序記,而本書所載錄的文章涉及范圍廣泛,討論的問題集中深刻,更有多方面學術價值。由于作者百人都是當時名流學者,如習鑿齒、羅含、孫盛等雖有專集行世,但其余大多無專集行世,《四庫提要》說:“梁以前名流著作,今無專集行世者,頗賴以存”,所以本書顯得特別珍貴。此外,該書雖以頌揚佛教為目的,但同時還頗有魄力地保存了數篇極力反佛的論著,這是該書特色。
《弘明集》之后,又有 《廣弘明集》。《廣弘明集》是 《弘明集》的續編。“廣”,即 “廣綜弘明”,意為對《弘明集》的擴大。它除搜集齊、梁以后有關佛教的文字外,還把一些齊、梁之前 《弘明集》所 “未討尋”,沒有輯錄的重要佛教詩文編入。如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答綱琳二法師難》,竺道生 《答王衛軍書》等文,都是研究東晉南北朝佛教哲學內部頓、漸之辨的重要文獻。在體例上,也有突破。《弘明集》分卷不分篇,《廣弘明集》則除分卷外,還按照所選文章的性質分為10篇,每篇都另作小序和評論。因上述原因,故不稱 “續”而稱 “廣”。唐代高僧道宣編撰,30卷。歷代漢文大藏經均收入,現在通行的主要為以下兩種版本:1. 萬歷十四年(1586)吳惟明單刻本,出于宋、元藏; 2. 嘉興藏本及常州天寧寺本。
道宣 (596—667),俗姓錢,潤州丹徒 (今屬江蘇) 人,一說長城 (治所在今浙江長興) 人。16歲出家,曾為長安西明寺上座,參加玄奘譯場,負責潤文。學識淵博,著述頗豐,計有220余卷。除本書外,還著有 《續高僧傳》30卷、《大唐內典錄》10卷、《集古今佛道論衡》4卷、《集神州三寶感通錄》3卷、《釋迦氏譜》1卷以及多種律學著作等。他是南山律宗的創始人。
本書宋、元、麗藏皆為30卷,明南、北藏及清藏為40卷。《四庫》著錄者30卷,系采明吳刻本。《四部備要》據常州天寧寺本,為40卷。《四部叢刊》據明刻本,為30卷。所收文章的作者自南北朝至唐共130余人,文章的體裁計有論文、序疏、詩賦、詔敕、銘文等多種,篇數達400多。
作者編撰此書目的,與僧佑大致相同,其后序說:“澆薄之黨,輕舉邪風;淳正之徒,時遭佞辯。所以教遺震旦,六百余年,獨夫震虐,三被殘屏”。他要借此書而使佛法為世人所了解、接受,以移風易俗,改善人心,流傳后世。各篇基本內容如下。1. 歸正篇。比較三教優劣而獨推尊佛教,以為只有佛才是歸于正覺的。2. 辯惑篇。對佛教兩種主要疑惑的答辯。這兩種主要疑惑是:不相信佛是圣人,不相信佛法是實在的。3. 佛德篇。敘述佛的祥瑞和頌揚佛的盛德。4. 法義篇。辯解真俗二諦等佛教法義,選文80篇。5. 僧行篇。選編了36篇有關高僧大德行事的文章。6. 慈濟篇。論述人皆以慈悲為懷,自可勝殘去殺。7.戒功篇。闡述以戒德約束自己,證取圣域的意義。8. 啟福篇。選文38篇闡明佛教以慈濟利眾修福的道理。9. 悔罪篇。敘說諸佛大悲,不忍眾生因造罪業長淪生死,而規定悔罪儀式使之自新。10. 統歸篇。以上9篇從各個角度護法明教,此篇則就佛法陳詞頌德,選文51篇。
道宣自稱,在編撰 《廣弘明集》之前,他曾 “博訪前敘”、“尋條揣義”,廣泛收集前人文章,即使 “孤文片紀”,凡能 “有悟賢明”,都 “撮而附列”。《四庫提要》指出,該書 “采摭浩博,卷帙倍于僧佑”,所輯書文很多可補儒家史籍之不足,有“裨考證”研究。本書資料的重要性,首先是有關佛道之爭的記述(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初傅奕反佛),其次是有關佛教思想爭論 (佛性問題、二諦問題) 的記述。
上一篇:《開元釋教錄》的主要內容,《開元釋教錄》導讀
下一篇:《彊村叢書》的主要內容,《彊村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