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誤》的主要內(nèi)容,《風箏誤》導(dǎo)讀
《風箏誤》是清代傳奇劇本。《新傳奇品》著錄。李漁撰。傳本較多,以清初翼圣堂刊、清康熙間刊《笠翁十種曲》本最為有名;《古本戲曲叢刊五集》據(jù)翼圣本影印。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收有評點本,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另有湛偉思校注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李漁(1610-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改名漁,字笠鴻,后字笠翁,號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覺世稗官等。浙江蘭溪人。崇禎十年(1637)考入金華府庠,后屢應(yīng)鄉(xiāng)試皆不第。入清,不復(fù)應(yīng)考。順治五年(1648)自蘭溪移家杭州,幾十年里挾策走吳越間,賣文以糊口。順治十四年(1657)始,流寓金陵(今南京)20年,晚年歸鄉(xiāng)。平生著作甚富,有《笠翁一家言全集》,長篇小說《回文錦》,短篇小說集《十二樓》、《無聲戲》,等。所作傳奇10種,合稱《笠翁十種曲》,皆存于世。
《風箏誤》是其代表作,凡2卷30出。劇敘茂陵人韓世勛,字琦仲,有才學,美豐姿。早失雙親,由其父同鄉(xiāng)盟友戚補臣撫養(yǎng)成人,與其子戚施字友先者同肄業(yè)。西川招討使詹武承字列侯,閑居在家,喪偶乏嗣,蓄二妾梅氏、柳氏。梅氏生長女愛娟,貌丑才劣;柳氏生次女淑娟,貌美才優(yōu)。二妾常相哄,因筑垣,令分處東西院。適西蜀蠻族作亂,詹武承開復(fù)原官,任討伐事,以家中二女姻事囑補臣而去。時屆清明,韓生書 《感懷》詩于風箏上,戚生放之。忽線斷,墮柳氏院中,柳氏強淑娟和詩其上。戚生仆索風箏歸,韓生見詩,悅之,猜想必出之閨秀,乃別作一風箏,再題一詩其上,以達情愫。韓生放風箏,故令線斷,落在詹宅,卻誤入愛娟之手。愛娟誤認詩為戚生所作,與乳母設(shè)計,約他夜赴訂盟。韓生冒充戚生赴約,求和詩不得,見愛娟貌丑言俗,驚而逃歸。后戚生與愛娟結(jié)婚,愛娟言談中泄漏前事,戚生藉此欲毀婚姻,梅氏只好許其蓄妾。愛娟欲為之牽合淑娟,設(shè)計讓戚生得便調(diào)戲之。淑娟執(zhí)劍自衛(wèi),終免毒手。韓生入京應(yīng)試,中狀元,任翰林院編修,受命監(jiān)詹武承軍。韓生設(shè)計飾假獅為兵,大破蠻兵象隊。詹武承愛韓生才貌,欲以淑娟妻之,韓生疑即丑女,拒不允。詹武承復(fù)托戚補臣為媒,韓生被逼無奈,勉強允婚。婚夕見面,始知淑娟非前日所見之丑女。詹武承衣錦還鄉(xiāng),一家團圓。
此劇系憑空結(jié)撰,意在揭明“媸冒妍者,徒工刻畫;妍混媸者,必表倩揚”(虞鏤《風箏誤敘》)。構(gòu)思出之于阮大鋮《春燈謎》,以風箏為姻緣線索,似學阮大鋮《燕子箋》。但劇中以家政、家風與朝政、世風交相輝映,實勝阮氏劇作一籌。樸齋主人《風箏誤·總評》評此劇:“結(jié)構(gòu)離奇,熔鑄工煉,掃除一切窠臼,向從來作者搜尋不到處,另辟一境,可謂奇之極,新之至矣。然其所謂奇者,皆理之極平;新者,皆事之常有。”作者善于謀篇構(gòu)局,設(shè)置巧妙而又自然的喜劇沖突,運用詼諧而又機趣的喜劇語言,刻劃栩栩如生的喜劇人物,從而造成強烈的喜劇效果。此劇當時即膾炙人口,樸齋主人《風箏誤·詫美》出眉批說: “從來雜劇無有如此好看者,無怪甫經(jīng)脫稿,即傳遍域中。”李漁《答陳蕊庵》也自稱:“此曲浪播人間,幾二十載,其刻本天地無之。”(《笠翁一家言全集》卷3)后世常演的出目,有《題鷂》、《鷂誤》、《冒美》、《驚丑》、《前親》、《逼婚》、《后親》、《茶園》等。京劇、川劇、婺劇、莆仙戲皆有《風箏誤》。1957年,安西以李劇為本,改編成評劇《風箏誤》。清無名氏有小說《風箏配》,即李劇的改作本。彈詞、子弟書亦有《風箏誤》。18世紀初,李劇曾譯為外文,傳入歐洲、日本。
上一篇:《革命軍》的主要內(nèi)容,《革命軍》導(dǎo)讀
下一篇:《高僧傳》的主要內(nèi)容,《高僧傳》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