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的主要內容,《革命軍》導讀
《革命軍》是20世紀初年影響巨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宣傳作品之一。鄒容著。1903年5月上海大同書局印行出版。出版時正值全國革命思潮彌漫之際,《革命軍》很快在各地翻印傳布。如黃興在湖南大量印刷,“散布到軍商各界”。日知會派人到上海購買數百冊,攜回武漢散發。海外華僑亦以 《革命軍》排滿言論激烈,大為歡迎。后鄒容以“蘇報案”入獄,各地為了躲避清政府的查禁又將《革命軍》改名 《圖存篇》、《救世真言》或《革命先鋒》等輾轉翻印出版,據估計,銷數累計超過100萬冊,占清末革命書刊銷量的第一位。全文收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辛亥革命》第1冊,以及《辛亥革命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下冊。1958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單行本。
鄒容 (1885—1905),原名紹陶,字蔚丹,亦作威丹。四川巴縣人。1897年應巴縣童子試失敗。次年從日人學習日語和英語,接受 “新學”,同情變法。1901年至上海進廣方會館學日語,次年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同文書院。這時,他學習許多西方的政治書籍如《民約論》等,以及有關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書籍。1903年春因宣傳反清革命并參加反對腐敗的清廷留日學生監督實行“剪刀除辮”行動后,被迫返回上海。不久即參加上海愛國學社,并在拒俄大會上登臺演說,及籌組“中國學生同盟會”,同時寫成 《革命軍》。5月,由革命人士集資出版,并在 《蘇報》上撰文介紹。不久,“蘇報案”發生,鄒容自動投案入獄,后被英租界會審公廨判刑三年。1905年死于獄中。
《革命軍》全書兩萬余字。自署 “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文前章太炎作序,鄒容自序。正文共分為7章:(1)緒論,(2)革命之原因,(3)革命之教育,(4)革命必剖清人種,(5)革命必先去奴隸之根性,(6)革命獨立之大義,(7) 結論。
《革命軍》首先介紹了近代西方政治理論,稱它為近代革命的 “寶方”、“金丹”,倡言中國效法西歐及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書中強調說: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爭存爭亡過渡時期之要義也;革命者,順乎天而應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敗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蠻而進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隸而為主人者也。”而應用這些 “公例”“公理”于中國,要使中國脫離清朝君主專制統治的“羈絆”,使“中國獲得獨立”并與“世界列強并雄”,亦“不可不革命”。
其次,指出革命的對象是清政府,要“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書中揭露清政府的極端腐敗:剝削農民,還美其名是輕稅、薄賦的“皇仁”;對工商業者,用極重的稅捐、厘金和洋關,已達 “敲骨吸髓”,而搜括所得,只供宮廷淫樂,恣意揮霍。清政府對外是賣國政府,把大片中國土地送給侵略者:“剖我同胞的土地,搶我同胞之財產,以買其一家一姓五百萬家奴一日之安逸,此割臺灣、膠州之本心。”不僅如此,清王朝還將自己稱為“發祥之地”的東北三省,“今乃再拜頓首,奉獻于俄羅斯”。揭露了清政府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友邦之歡心” 的本質。
再次,反對思想上君主專制觀念的束縛,強調要“脫去數千年種種之奴隸性質”。鄒容認為數千年來“宴息于專制政體之下者,無所往而非奴隸”,而統治階級也拼命鼓吹忠、孝 “為垂教萬世之二大義”。他從近代國家和國民的觀念反駁說: “以言于忠于國則可,以言于忠于君則不可。何也?人非父母無以自生,非國無以自存,故對于父母國家,自有應盡之義務焉,而非如一姓一家之家奴走狗者所得冒其名以相傳習也”。因此,要革命就必先“拔去奴隸的根性,以進為中國之國民”。他認為西方的“法人革命前之奴隸,卒收革命之成;美洲獨立前之奴隸,卒脫英人之制縛。此無他,自認為國民耳”。
最后,申明了中國革命獨立之大義。書中強調這是與英、法等近代革命出于相同的原因:“內為滿洲人之奴隸,受滿洲人之暴虐,外受列國人之刺擊,為數重之奴隸,將有亡種殄種之難者”。因此而提出 “欲全我天賦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獨立之權”。書中并模擬美國革命獨立之義,制訂了在中國建立“中華共和國” 的二十五條綱領。
《革命軍》在當時起了鼓吹資產階級革命、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推動作用。正如鄒容在自序中所期望的“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魯迅亦高度評價說:“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 ‘革命軍馬前卒鄒容’ 所做的 《革命軍》。”
參考文獻
- 1. 《革命軍》,《辛亥革命》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 2. 《雜憶》,《魯迅全集》 第一卷,318頁。
上一篇:《陳獻章集》的主要內容,《陳獻章集》導讀
下一篇:《風箏誤》的主要內容,《風箏誤》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