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的主要內容,《禪林寶訓》導讀
《禪林寶訓》是宋代佛教禪宗的著作。大約成書于南宋淳熙(1174—1189)之后不久。先是臨濟宗禪師宗杲和士珪兩人收集宋代部分禪師有關道德修養的言行,編成《禪林寶訓》一書; 其后,禪僧凈善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重編,并沿用原名。此書刊印流行后,引起佛教界的重視,且在元、明、清三代被奉為禪僧的必讀書。明清時期,注解該書的有5家,他們是: 明代大建的《禪林寶訓音義》1卷,清代張文嘉、張文憲的《禪林寶訓合注》4卷,清代行盛的 《禪林寶訓拈頌》1卷,清代德玉的 《禪林寶訓順朱》4卷,清代智祥的《禪林寶訓筆說》 3卷。
宗杲(1089—1163),號妙喜,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僧人,得法于克勤。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因對投降派秦檜不滿,與主戰派張九成友好,受秦檜迫害,被褫奪衣牒,充軍衡州(今湖南衡陽),后遷梅州(今廣東梅縣)。紹興二十六年(1156)遇赦,恢復僧服。翌年住徑山。孝宗即位,賜號 “大慧”,卒賜 “普覺”。著作有《正法眼藏》6卷、《大慧語錄》30卷、《宗門武庫》1卷等。士珪(1083—1146),字竹庵,號老禪,俗姓史,成都人。少出家,紹興中,與宗杲共居云門。學通內外,工書法,善尺牘。凈善,吳人,淳熙中游江西云居山,于祖庵處得 《禪林寶訓》一書,持歸。更積30年,得300篇,刊印之。
該書4卷,共收宋代禪師言行錄300則。其宗旨,正如凈善在序言中所說的,“大概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趨道德仁義而已”,即加強禪僧的道德修養。全書雖以收錄臨濟宗禪師的言行為主,但卻把云門宗禪僧契嵩關于道德修養的言論置于其首。本書收集的語錄中,以大量客觀事實揭露當時佛教叢林 “戒律不持”、“定慧不習”、“道德不修”、“嗜欲不去”,乃至 “見利忘義”、“恃利相欺”、“傷風敗教”、“鮮有節義”的狀況。指出,“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堤防,堤防不固水必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卷2)。與此同時,禪師們又從兩方面提出了加強禪僧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他們重視禪院住持自身的道德修養,如慧南認為; “夫長老之職,乃道德之器。先圣建叢林,陳紀綱,立名位,選擇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長老者,將行其道德,茍非竊是名也”(卷1)。而儒家的仁義禮智道德規范,則被視為主持賴以振興叢林的保障。其次,他們反復強調禪僧應去除利欲之心。所謂 “求利者不可與道,求道者不可與利,故人非不能兼之,蓋其勢不可也”(卷3)。認為只有去除利欲之心,才能遵行仁義禮智,也才有可能求得證悟,獲得解脫。
本書另一目的,在于糾正當時已經出現的各種禪法弊病。如有的禪師聚三百五百人,自踞“法王”之位,“拈槌豎拂,互相欺誑”;有的禪師“杜撰四句落韻詩,喚作罵釣話; 一人突出眾前,商吟古詩一聯,喚作罵陣”;有的禪師常 “舉古人公案,令對眾批判,喚作驗他”;有的禪僧 “專心博學強辯,搖動流俗”、“用資口舌之辯”(卷3)等等。指出,這些現象違背禪宗“明心達本,行解相應”的原則,使 “古風凋落”,妨礙了禪僧的真實有效的修行,與禪宗 “頓悟”宗旨距離越來越遠。書中以慧南、清遠、克勤、宗杲等禪師的言行為例,要求禪僧以他們為楷模,“守心城,奉戒律”,“精進堅卓”,徹證源底。
本書的宗旨和主張,反映了宋代佛教禪宗衰落的真實面貌。作者試圖以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注入禪僧隊伍,不僅與禪宗內部普遍存在的戒律松弛現實有關,而且具有迎合宋王朝重振綱常、加強理學統制政策的意義。本書的資料來源較廣,包括時人筆記小說、禪僧語錄、往來書信、石刻碑銘等,為后人提供了大量有關宋代叢林的重要資料,對研究宋代禪宗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上一篇:《碧雞漫志》的主要內容,《碧雞漫志》導讀
下一篇:《禪源諸詮集都序》的主要內容,《禪源諸詮集都序》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