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兵制》的主要內容,《歷代兵制》導讀
《歷代兵制》是中國古代唯一的一部兵制通史專著,原題為《周漢以來兵制》,南宋陳傅良遺稿。現書名或為后人付梓時改定。現存版本不下10種之多,如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學海類編本、長恩書室叢書本、半畝園叢書本、瓶花書屋刊本、靜觀堂刊本、湖南尚志齋刊本和揚州刻單行本等。《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史部政書類軍政之屬。
陳傅良 (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南宋溫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理學家。曾登進士甲科,歷任泰州州學教授、福州通判、桂陽軍知州、提舉湖南常平茶鹽轉運判官和吏部員外郎等職。《宋史》本傳言其“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后已。而于太祖(趙匡胤)開創本原,尤為潛心。”且“文擅當世”,雖仕途坎坷,仍強調事功。反對空談心理性命,主張抗金,成為當時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既研究經學,又悉心于史學,著述較多,傳世之作尚有 《止齋文集》、《春秋后傳》等。
《歷代兵制》共8卷15篇,約3萬余字。書中論述西周至北宋的兵制沿革。卷一論述西周、春秋戰國及秦代兵制;卷二論述西漢、王莽及東漢兵制;卷三論述三國及兩晉兵制,另附《八陣圖贊》并序1篇;卷四論述南朝兵制;卷五論述北朝及隋代兵制;卷六論述唐代兵制;卷七論述五代兵制;卷八論述北宋兵制。所論以漢唐兵制為最詳,對北宋兵制亦“能撮要舉其大旨”,“其言至為深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內容主要選摘前代史料加以改編或概括,再融合作者的觀點,采用夾注、加按語的形式,闡發各代兵制之得失。對某些史實亦有所考訂。然而,其所謂“兵制”,側重于兵役、養兵、軍隊的統御等方面的內容,間或論及營陣、方略,與現代軍制學的軍制概念不盡相合。
該書每敘述一代兵制,都要聯系當時國家的興衰成敗。將兵制之得失視為與社會治亂攸關的大事,認為國家之亡,都與兵制不善或廢弛有關,如秦、王莽、東漢、東吳及兩晉等朝兵制。而某一時代政治清明、社會繁榮,往往又與當時兵制的良好有密切的關系。該書特別推崇漢唐兵制。西漢征兵制,“民有常兵而無常征之勞,國有常備而無聚食之費。”初唐府兵制能寓兵于農,居重馭輕,兵無專主,將無重權,“自井田不復,兵制之善,莫出于此。”唐中期以后,府兵制浸壞,將驕兵悍,才導致了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至宋太祖“躬定軍制、紀律詳盡”,才“破百年難制之弊”,使北宋初出現相對安定繁榮的局面。由此可見,《歷代兵制》主要是針對南宋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妥協、挨打的政治格局,企圖從兵制史的角度強調兵制對于國家的作用,以期引起當朝者對兵制問題的重視。這在當時尚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而,兵制得失并不是導致國家治亂的終極原因。該書作者不可能懂得歷代治亂興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兵制的好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發展的進程,使政權得到鞏固,或加速王朝的崩潰。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卻能夠決定上層建筑、包括兵制的變革。社會經濟狀況的重大變化,既可以給現行兵制嚴重地打擊,又能促使新的兵制萌芽和誕生。對兵制起保證作用的,也是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和一系列的經濟政策。這些,我們是不能苛求古人有所認識的。《歷代兵制》首次從發展角度探討軍隊建設與政權治亂興衰的關系,無疑對研究中國兵制史發展規律有重要參考作用。
該書問世后,即引起了有關學者的注意。南宋章如愚 《山堂考索》兵制部分數處文字與之相合。《古今圖書集成 ·戎政典·兵制》也大量輯錄了該書原文。但是,長期以來研究者不多,并未見校注標點的舊刻流傳。1986年2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王曉衛、劉昭祥《歷代兵制淺說》對該書進行了初步研究,并以墨海金壺本為底本,對全文加以標點作為附錄刊行,流傳較廣。另有研究論文向麓生《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軍事制度的專著——〈歷代兵制〉》,載于《軍事歷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參考文獻
- 王曉衛、劉昭祥:《歷代兵制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
上一篇:《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的主要內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導讀
下一篇:《歷代刑法志》的主要內容,《歷代刑法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