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豐全書》的主要內(nèi)容,《三豐全書》導(dǎo)讀
《三豐全書》又名《張三豐先生全集》。是抉乩偽托之書及張三豐生平記傳等資料的匯集。明永樂(1403—1425) 年間曾刊刻其書。清雍正元年 (1723)河南省河道副使汪錫齡稱得張三豐面示,因搜集其書文,復(fù)匯編之。后有劉卓庵得汪本而增補之,并刻刊。道光初(1821)李西月重編,朱道生等刻版。《重刊道藏輯要》畢集收此書。民國八年(1919),上海江左書林印行石印本。有汪錫齡等人序4篇。
張三豐是傳為神仙的道士,以開創(chuàng)內(nèi)家武術(shù)擊技著稱,明以后被奉為武當(dāng)?shù)琅勺鎺煛jP(guān)于他的字號、籍里、時代,有多種傳說。一說南宋有張三峰,開創(chuàng)內(nèi)家武術(shù)技擊。又或謂其習(xí)陰陽房中術(shù),明清道士指其為非。據(jù)本書 《匯記》以說元初人為正,稱出江西龍虎山嗣漢張?zhí)鞄熓兰遥纤文┢渥嬖Yt遷居遼東,生于元定宗丁未年(1247)。另有金時人、元末人、明初人等說法。籍里則有天目人、翼州人、義州人、易州人、閩人、寶雞人等說法。名號有名通、名金、名思廉、名玄素、名玄化、字玄玄、字山峰、字三豐、字君實、字鉉一、字全一、號昆陽等說法。因不修邊幅,又或稱之張邋遢。大概隨著張三豐信仰的傳播(略與呂洞賓信仰同),各地皆有附會其事者,故方志載之。史載張三豐終隱于武當(dāng)山,較可信。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成祖永樂年間 (1403—1425)屢遣使于武當(dāng)山尋訪之,又于武當(dāng)山大建道觀以俟之,皆不遇。正統(tǒng)元年 (1436) 封 “通微顯化真人”號、成化二十二年(1486) 又封為“韜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 進封為 “清虛元妙真君”。
該書8卷,約10萬字。卷1為 《寶誥》、《列傳》、《道派》、《正訛》、《顯跡》。卷2為 《古文》、《隱鑒》。卷3為 《大道論》、《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卷4為 《玄要篇》上下、《補遺》。卷5 《云水集》、《云水后集》、《云水三集》。卷6為 《天口篇》、《訓(xùn)世文》。卷7為 《九皇經(jīng)》、《靈妙經(jīng)》、《靈應(yīng)經(jīng)》、《靈通經(jīng)》、《洞玄度人寶懺諸天無上真經(jīng)》、《菩提經(jīng)》、《鐘偈》。卷8為 《水石閑談》、《古今題贈》、《編年》、《匯記》。
該書卷1、卷2及卷8之 《編年》、《匯記》,匯編張三豐記傳資料和顯化故事,并作考論。所錄皆注明出處,傳說而未成文記者不取。其中卷2《古文》錄張三豐的一些序跋等資料,與前后書不類。
《大道論》和《天口篇》二著屬雜著性質(zhì),錄有一系列短篇議論文。主要闡述三教合一觀點,說 “三教同此一道”,調(diào)和儒家入世與道釋二教方外的矛盾,說韓愈朱熹排佛道二教,實詆斥其中旁門左道,非排斥正道,認(rèn)為隱仙派合于儒家性命之學(xué)。《天口篇》內(nèi)容較廣泛,談三教合一外,又有勸善、醫(yī)藥、相卜等。
《玄機直講》解說內(nèi)丹功法,多據(jù)前人語立說。《道言淺近說》亦講內(nèi)丹功法,較前者具體。《玄機直講》解說其理論,《道言淺近說》介紹作法,可以互補。
《玄要篇》和 《云水集、后集、三集》 為詩歌。《玄要篇》錄游仙詩和內(nèi)丹歌訣。《云水集》為道情詩,據(jù)稱《云水集》為張三豐在世時所作。《云水后集》為面示汪錫齡時所作,當(dāng)多出汪氏偽托,《云水三集》為住空青時所作,亦多后人偽托。此類多贈詩、題石等,述隱居云游情趣,亦游仙詩之屬。《古今題贈》則錄明清時人題贈、書文、詩篇,為世人敬仰張三豐之作。
《水石閑談》屬隱仙派的人生議論,夾雜“乩談”,真?zhèn)坞y辨。反映逍遙泉石者的人生情趣、志向。
明清兩朝張三豐信仰頗甚,奉張三豐為祖師的武當(dāng)派,為明初崛起的一大道派。此書實是以張三豐信仰為紐帶結(jié)集而成的一家派之言,所以對研究明清道教史,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上一篇:《韻鏡》的主要內(nèi)容,《韻鏡》導(dǎo)讀
下一篇:《三十六計》的主要內(nèi)容,《三十六計》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