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禮居黃氏叢書》的主要內容,《士禮居黃氏叢書》導讀
《士禮居黃氏叢書》是清代的一部綜合性叢書。清黃丕烈輯。原書刻于清嘉慶五年(1800)至道光四年(1824),共收書20種,惜所刻諸書,印行不多,遽遭兵燹,原書流傳不廣。清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蜚英館出版石印本,豐彩盡失。后幸經柳蓉村積年勤搜得黃氏原刻,并增之《大悲經》、《蕘言》兩種,于民國四年(1915)由上海石竹山房據清黃氏刊本影印。民國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齋再度影印,收書增至22種。目前以此本較為通行。
黃丕烈(1763-1825)字紹武,一字紹甫,號蕘圃、復翁等。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清乾嘉時期著名的藏書家、校勘學家和版本目錄學家。乾隆舉人,曾任直隸知縣、兵部主事,旋歸故里,專事收藏、著述,所藏古籍善本、秘冊極多,辟“百宋一廛”專室貯所得宋版書100余種,黃氏不僅重收藏,且校讎甚勤,所得之書寫有題識者不下千余種。其著述主要有《汪本隸釋刊誤》一卷,《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等。
該叢書收錄古籍23種,計有《周禮十二卷附札記一卷》(漢)鄭玄注,黃丕烈札記;《儀禮十七卷附校錄一卷續校一卷》(漢)鄭玄注,黃丕烈校;《夏小正戴氏傳四卷附校錄一卷》(宋)傅崧卿注,黃丕烈校注;《夏小正經傳集解四卷》(清)顧鳳藻撰;《國語二十一卷附札記一卷》(吳)韋昭解,黃丕烈札記;《戰國策三十三卷附札記三卷》(漢)高誘注,黃丕烈札記;《梁公九諫一卷》(宋)□□撰;《輿地廣記三十八卷附札記二卷》(宋)歐陽忞撰,黃丕烈札記;《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一卷》(清)毛扆撰;《延齡宋版書目(一名季滄葦藏書目)一卷》(清)季振宜撰;《藏書紀要一卷》(清)孫從添撰;《傷寒總病論六卷附札記一卷》(宋)龐安時撰,黃丕烈札記;《洪氏集驗方五卷》(宋)洪遵輯;《焦氏易林十六卷》(漢)焦贛撰;《博物志十卷》(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盧□注;《新刊宣和遺事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百宋一廛賦一卷》(清)顧廣圻撰,黃丕烈注,《注本隸釋刊誤一卷》(清)黃丕烈撰;《蕘言二卷》(清)黃丕烈撰;《三經音義四卷》;《船山詩選六卷》(清)張問陶撰;《同人唱和詩三卷》(清)黃丕烈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唐)伽梵達摩譯。博古齋本書前有劉承幹的《重印士禮居叢書序》,說明該叢書之重印緣起,介紹黃丕烈生平簡歷,評論該書價值。
該書收錄古籍內容廣泛,且有較高學術價值,這是該叢書的一大特點。23種書中經史子集各部兼備,保存了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學、宗教、目錄學等各方面的珍貴資料,尤具特點的是收錄了清代著名藏書家毛扆的《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季振宜的《延齡宋版書目》、孫從添的《藏書紀要》和顧廣圻的《百宋一廛賦》等。這4種古籍均各有特色,在清代學術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毛氏汲古閣是中國明末清初著名藏書樓,毛氏書目收錄了汲占閣所藏宋元佳本、精抄名校本400余種,每書著錄書名、卷數、抄寫形式,間記抄寫過程,后標書價,此書對研究毛氏藏書與刻書很有參考價值。季振宜的藏書得之于毛氏汲古閣和錢氏述古堂,其書目著錄較上二家詳細,黃丕烈跋其書曰:“是目可與汲古、述古兩目互證,俾人人知其書尚在人間否,及其授受源流,固應相輔而行”。《藏書紀要》是19世紀我國唯一一部論述圖書館活動的參考書,詳細論述了購書、鑒別、抄錄、校讎、裝訂、編目、收藏、曝書等收藏古籍技術。全面系統概述總結了封建社會藏書樓全部活動和內容,其中許多論說和作法,一直為收藏家們謹守不渝,古籍珍善本鑒別、編輯術語也多出自此書。而《百宋一廛賦》則是黃丕烈藏書的反映,顧廣圻以賦的形式記錄了黃氏所藏宋本之行款、字數、版本優劣、藏書流傳等,是書目之新式解題。黃氏刊行這四部著述,在當時對藏書家鑒定古籍、擴大其影響起到很大作用,對后世研究清代私家藏書和清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底本優良、校刻精審,可說是該叢書的又一大特色。黃氏在刻書時,很注意底本的選擇,每刻一書必廣搜異本,一一比勘擇善而從。其中如鄭玄注《儀禮》、天圣明道本《國語》、剡川姚氏本《戰國策》,歐陽忞《輿地廣記》、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洪遵的《集驗方》,第6種書均據宋版影刻,其紙墨之精良,風格之古樸,幾達以假亂真的地步。在校勘方面,黃氏也十分注意,除本人親自校勘外,還延請著名校勘學家顧千里參予其事,顧氏校書,“書貴初刻”但又不拘泥于宋元舊本,而是廣搜異本加以比勘,凡經顧氏校勘之書,時人都視為珍秘。有黃顧這樣首屈一指的校讎名家參與校勘,此書自然校刻精善,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黃氏校勘所得均寫成考異或札記附刻于書后,對后世校勘起了典范作用。另外,如《季滄葦書目》和《百宋一廛賦》等書,皆為黃氏手書上版的寫刻精本,字體圓潤而蒼勁,刻印俱精,可為識別黃氏題跋手跡提供參考。劉承幹在《士禮居叢書序》中評價該書說:“吳縣黃駕部蕘圃家富緗素,多宋元槧本,丹黃不去手,所刻《上禮居叢書》,校勘精審,為世所稱”。
《士禮居叢書》的價值,清代就已引起學者的重視,無不以搜尋到黃氏刻書為幸事。對叢書的研究側重于對黃氏及其藏書樓、黃氏著述及貢獻以及某書的價值等方面的探討
上一篇:《壇經》的主要內容,《壇經》導讀
下一篇:《天中記》的主要內容,《天中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