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古演段》的主要內容,《益古演段》導讀
《益古演段》是元朝重要數學著作。元李冶(見《測圓海鏡》)1259年撰。李冶去世后于至元十九年(1282)由李師征刊刻,硯堅序,今不傳。明修《永樂大典》(1408),將其抄入。清乾隆間《四庫》館臣由《永樂大典》中將其輯出,加以校勘,收入《四庫全書》。嘉慶二年(1798)李銳以《四庫》本為底本,重新算校,由鮑廷博刻入《知不足齋叢書》。后來,同治十三年(1874)丁取忠《白芙堂算學叢書》本、光緒二十四年(1898)劉鐸《古今算學叢書》本、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本,均是《知不足齋叢書》本的翻刻本或排印本。
李冶在本書自序中進一步闡發了他對數學重要性的看法,指出“術數雖居六藝之末,而施之人事則最為切務”。他自述本書的前身是《益古集》,據祖賾《四元玉鑒后序》,《益古集》的作者是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蔣周,生平不詳,估計為北宋人。李冶認為《益古集》成就可與劉徽、李淳風相頡頑,而“其閟匿而不盡發”,數理不清晰,于是“再為移補條段,細繙圖式,使粗知十百者便得入室啗其文”,遂成是書。
本書分3卷,64問,以方田、圓田其周、徑的各種關系為主要內容,以天元術為主要方法。各題分題目、答、法、依條段求之、義、舊術諸項。其中法是根據問題條件,用天元術列出一元二次方程,相當于《測圓海鏡》的法、草兩部分內容。絕大多數題目都有“以條段求之”和“義”兩項,條段一詞源于《益古集》,實際上是用出入相補原理對方程的建立過程進行幾何解釋,“義”則對某些條段的意義進一步闡釋,有22題共含有24條舊術,當是《益古集》原文,說明當時并沒有天元術,是研究該書的寶貴資料。
天元術即今設未知數列方程的方法。設天元一為所求的數,根據問題條件列出兩個等價的天元式,如積相消,便得到一個一元方程,再用開方式求其正根。李冶在《測圓海鏡》的天元式記法采取正冪在上、負冪在下,在本書中則倒過來,負冪在上,正冪在下,與傳統的開方式順序一致。
參考文獻
- 1.錢寶琮:《中國數學史》,科學出版社,1964。
- 2.梅榮照:《李冶及其數學著作》,《宋元數學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6。
- 3.孔國平:《李冶傳》,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篇:《王船山詩文集》的主要內容,《王船山詩文集》導讀
下一篇:《益州名畫錄》的主要內容,《益州名畫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