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丞文集》的主要內容,《王右丞文集》導讀
《王右丞文集》又名《王右丞集》、《王摩詰文集》、《王摩詰集》,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文集。王維的集子最初由王維的弟弟王縉編成,共10卷,收詩文400余篇。今存的王維集版本,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不分體詩文全集本與詩集本,如宋蜀刻 《王摩詰文集》 10卷,詩文混編,詩不分體,書藏北京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南宋麻沙刻本《王右丞文集》10卷,前6卷詩,后4卷文,詩不分體,書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北京圖書館存有一此本的影抄本;元刊《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6卷,有詩無文,詩不分體,書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有影印本。二是明人重編的分體詩文全集本和詩集本,如明刊《王摩詰集》10卷,前6卷詩,后4卷文,詩分體,書藏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明銅活字本《王摩詰集》6卷,有詩無文,分體編排,書藏北京圖書館。今傳王維集的古注本有三種:明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明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注說》、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前兩種只為詩作注,后一種除詩外,也為文作注,且質量優于前兩種注本。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 人。他工詩善畫,博學多藝,開元九年(721)進士擢第,任太樂丞。不久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十四年 (726)春,自濟州離任,到淇上為官,不久即棄官隱居。開元二十三年(735)春,得到宰相張九齡的汲引,官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后,王維很感沮喪,有黯然思退的情緒。同年,出使涼州,并在河西節度使幕中任職。二十六年,復返長安。二十八年(740),遷殿中侍御史。同年冬,知南選,赴嶺南。天寶元年(742),任左補闕。此后一直在長安為官,天寶末官至給事中。天寶時,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專權,朝政日趨黑暗腐敗,王維也因此而不熱衷于謀求進取。他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在藍田輞川購置了別業,經常游息其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天寶十五載(756),安史叛軍攻陷長安,王維被叛軍俘獲,縛送洛陽,拘于普提寺,曾在寺中賦詩抒寫內心的哀痛和對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不久,被迫任安祿山給事中。至德二載(757)唐軍收復兩京后,王維得到肅宗的特別寬恕,未被定罪。后歷任太子中允、中書舍人、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今存的作品,計有詩376首,文70篇,他的詩歌創作,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1.開元時期。這一時期曾寫出不少具有現實意義的詩作。如 《濟上四賢詠三首》、《寓言二首》、《偶然作》等詩,為那些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的才智之士的被埋沒鳴不平,對許多不學無術卻竊據高位的貴胄子弟給以抨擊,揭露出了社會的不合理。王維這個時期寫的一部分以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如《洛陽女兒行》等,也常常流露出同樣的思想。這一時期,王維還寫了許多首歌詠從軍出塞和游俠的詩歌。如 《從軍行》、《出塞作》、《使至塞上》等,或表現唐軍將士奮勇殺敵的精神,或描寫塞上的壯麗風光;《少年行四首》展現了游俠少年的豪邁氣概和愛國熱忱;《老將行》、《隴頭吟》寫老將身經百戰、功勛卓著,卻得不到朝廷應有的封賞,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平。王維這一時期的詩歌,大多寫得氣勢充沛,明朗剛建,鮮明地體現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時代精神。
2. 天寶時期。這一時期王維無心仕進,思想漸趨消極,對佛教的信仰日深。在詩歌創作上,集中地寫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他的田園詩,多寫農村風光的寧靜幽美和鄉居生活的安閑自得。如《新晴野望》、《山居秋暝》等,描寫了平凡而又美麗的鄉村風光,流露了作者擺脫官場紛擾、回到鄉間隱居的愉悅心情。《渭川田家》寫出了田家淳樸的人情美,或多或少含有否定上流社會的傾軋之意。他這一時期的山水詩,多喜歡刻畫一種寂靜幽美的境界。《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渲染也了春天月夜溪山一角的幽境。《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不僅描寫環境的幽靜深僻,還表現了詩人自身領受佳景的快樂。在這類詩歌中,有的境界過于闃寂,這與詩人受到佛教的離俗出世思想的較深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如此,他的這類山水詩,大部分還是能夠為今天的讀者所喜愛和欣賞的,這除了因為它們表現出了很高的藝術技巧外,還由于這些詩中所刻劃的幽靜之境,也是自然美的一種反映,對人們具有吸引力。
在這個時期和開元年間,王維還寫過一部分思親、贈友、送別、閨怨和描寫日常生活的作品,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等等,這些詩歌,都洋溢著深厚、真摯的感情,千百年來,一直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和傳誦。
3. 至德、乾元、上元時期。自安史之亂爆發至王維逝世,為時很短,所以他這一階段的詩作不多。但其中也仍有少數佳篇。
王維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題材豐富多樣,但最擅長描寫自然風景。他的寫景詩,勾畫出了大自然繽紛多姿的面貌。既有許多靜美的畫面;又有一些雄偉壯麗的景象,《漢江臨眺》、《終南山》就是這方面的例子。同是描寫幽靜的景色,有的色彩鮮麗,有的清淡素凈,呈現出多種風格,顯露了作者描畫山水風景的多方面才能。
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這話確乎道出了王維詩歌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王維是一個山水畫家,他對自然景物的感覺敏銳,觀察細致,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給以突出的表現。繪畫講究構圖,他的詩也很注意景物的安排、布置。他的詩還像繪畫一樣,注意色彩相互映襯的美。
王維的山水詩,不僅生動地描繪了具體景物的形象,做到形似,而且追求神似,達到了形似與神似的統一。詩人善于結合自身的印象和感受來刻畫山水,從而把景物給寫活了,使它仿佛具有了靈魂。他又善于在寫景中表達自己的心情,做到使山水的形貌、神韻與詩人的情致完美地統一起來,給人以渾然一體的印象。
王維的寫景詩,語言清新明麗,簡潔洗煉,精警自然。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觀獵》)等,都語語天成,自然而工。總之,王維的寫景詩獲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是我國古代山水詩的的藝術大師。
王維不但工于寫景,也善于寫情。如《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都具有詞近意遠、語短情長的優點。王維的詩還具有聲韻和諧、富于音樂美的長處。又,他諸體詩都臻工妙,無論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五絕、七絕,還是六言絕句、騷體詩,都有佳制,這在唐代詩人中是頗罕見的。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說:“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就詩歌的藝術成就而言,這樣的評價并不過分。
王維今存的文章,以應用文為多,體裁有表、狀、書、序、贊、碑銘、墓志、祭文等。清洪亮吉稱王維“能為詩而不能為文,即有文亦不及其詩” ( 《北江詩話》卷二),說王維“有文亦不及其詩”,很正確;稱他“不能為文”,則似欠公允。他今存的文中,不無較優秀的作品。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以清麗淡雅的文字,刻劃了輞川冬夜和春日的優美景色,可與其《輞川集》中的詩篇媲美。他的序記文中,還經常出現一些精采的寫景片段。王維為文,仍沿六朝以來之習,采用駢體,但也有少數文章,駢中見散,顯示了由駢文向散文過渡的跡象。
王維的詩歌對唐代及后世的詩歌有較大影響,因而歷代對王維詩歌的評論文字數量也相當可觀,但它們大都散見于各種詩話、筆記之中。近人研究王維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論著,主要有陳鐵民的《王維新論》,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 至于研究論文,由于數量甚多,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上一篇:《玉篇》的主要內容,《玉篇》導讀
下一篇:《王子安集》的主要內容,《王子安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