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北魏揚衒之撰。楊 之,楊一作陽或羊,北平(今河北滿城)人,生卒年不詳。史書無傳,僅知他做過撫軍府司馬和期城太守等官,伽藍,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略,“佛寺”的意思。全書按城內、城東、城西、城南、城北5個方位記述北魏京城洛陽48個佛寺建置興廢的情況,并涉及了北魏王朝許多政治、軍事大事,王朝的盛衰、禍亂、中印間的交通,以及宗教、風俗、地理、人物、傳說故事等。不少史料可以補正史之不足。書中對佛寺規模之宏大,造形之精巧,作了生動的描繪;對豪門貴族、僧侶地主的窮奢極欲,腐朽墮落,則含有譏刺之意。文筆簡潔秀逸,俊雅優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本書刻本很多。明刻本主要有嘉靖年間的如隱堂本,《四部叢刊》據以影印。萬歷年間有吳琯《古今逸史》本。崇禎年間有毛晉汲古閣刻《津逮秘書》本。清刻本主要有乾隆年間王漠輯校《漢魏叢書》本。嘉慶年間有吳自忠《真意堂叢書》活字本。道光年間有吳若準《洛陽伽藍記集證》本,《四部備要》據以排印。195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張宗祥撰《洛陽伽藍記合校本》。195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以如隱堂本為主,用《古今逸史》本參校的版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范祥雍著《洛陽伽藍記校注》的修訂本。
上一篇:《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海瑞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