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蜂巢》是西班牙當代小說家卡米洛·何塞·塞拉的代表作。1945年寫成后長期未通過佛朗哥政府的審查。1951年在阿根廷出版,至1962年才獲準在國內發行,隨即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被譯成10余種外國文字。塞拉是西班牙戰后小說新浪潮的開創者,他一反內戰前西班牙小說脫離現實的傾向,以現實主義手法反映戰后西班牙的社會面貌,并在藝術技巧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革。在這部小說中,作家將“蜂巢”作為馬德里社會的象征,以一條市民集居的街道為主要背影,集中描寫了1942年冬某3天中發生的各種事件,真實地反映出馬德里中下層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貧困及其心理狀態。小說沒有貫穿全書的主人公,沒有突出的人物和跌宕的情節,也沒有明顯的結尾。小說中出現的人物多達290余人,著墨較多些的有40多個。作者將如此眾多的人物巧妙地集中于堂娜羅莎咖啡館、塞萊斯蒂諾小酒店和伊布拉因住所等特定場所進行“表演”,而且時間僅僅是某幾天的下午和晚上,這充分顯示了作者駕馭小說藝術的高超功力。作品在敘述方式上采用電影手法,將一個個孤立的事件客觀地再現給讀者,由讀者作出判斷,盡量避免作者主觀的講述。在結構上,打亂時空順序,采用倒敘、跳敘或從另一個角度加以復敘的形式,使讀者體味到作品深刻的內在聯系。小說大量地運用了幽默生動的方言俚語,讀來親切感人,妙趣橫生。本書1987年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黃志良、劉靜言譯。
上一篇:《虞初新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西方美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