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英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撰寫的史學名著。全書分6卷,共計71章,120多萬字,書中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至4卷,敘述了從公元180至641年這460年間的歷史;第二部分包括5、6兩卷,是對公元641至1453年這800年間歷史的摘要,最后以16世紀的宗教改革作為結束。全書以羅馬帝國的衰亡為線索,貫穿了公元2世紀至16世紀歐洲的歷史。本書是一部規模宏大的通史性質著作,時間跨度1500余年,國別繁多,史料浩翰。作者善于綜合歸納,以簡馭繁,敘述清晰明白。作者善于運用歷史文獻和考古材料,逐使本書以論述嚴謹和材料豐富而見長。本書的反宗教情緒強烈,作者以批判態度來看待基督教會的發展和作用,認為羅馬傳統中的英勇精神,正是在基督教影響下消失了,羅馬帝國的衰亡恰恰是由于“基督教和野蠻主義的勝利”。本書是一部傳統的政治史,對社會經濟沒有記載。書中有關拜占庭史的記述可謂西方史學開創之舉。吉本繼承了古代史學家的優秀傳統,力求文章優美生動,雅俗共賞,故本書以文筆優美著稱,影響很廣。中譯本有根據海達斯改編的簡明本翻譯,臺灣楓城出版社1976年出版,收入《楓成叢書》全1冊,71章,不分卷。此外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了《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迭》,翻譯了第15章,后收入《外國史學名著迭》(合訂本》。還可參考商務印書館1959年出版的英國學者漢默頓寫的《西方名著提要》中(歷史學部分)關于本書的內容提要。
上一篇:《續齊諧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美國精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