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狂言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狂言是日本古典劇種之一,始創于室町時代(1392~1573),至江戶時代(1600~1867)臻于成熟,原系農村中酬神的“猿樂”(類似我國唐代散曲),分化而成為能(歌舞劇)與狂言。以輕松、詼諧的表演和對白為主的狂言多以社會習俗為背景,取材于普通人生活瑣事,或諷諭世情,或勸善戒惡。因歷史原因少數狂言劇目中夾雜封建糟粕。狂言按主角類型分為大名戲,曾尼戲、神佛戲等。流傳至今的狂言腳本有不少是嘲諷大名(當時京都附近的地主武士階級)的劇作,如《兩個大名》、《侯爺賞花》。有對僧侶發不義之財的諷刺,如《骨皮》、《柿頭陀》。《雷公》、《立春》則對束縛人民的神鬼觀念予以嘲弄。《附子》一劇,為狂言中的佳作。劇中的地主要外出,恐桶中的紅糖被兩個管家偷吃,便謊稱桶中裝的是含劇毒的附子。主人走后兩個管家將紅糖吃光,為哄騙主人而故意將古董打碎。主人歸家,二人聲稱:因摔跤失手打碎古董,懼怕主人加罪,遂吃“附子”欲自盡,但直至把“附子”吃光也未死。自作聰明的主人明知受騙,卻對機智的管家無可奈何。作為“庶民的戲劇”,狂言反映了被壓迫民眾對統治階級的憎惡,在機智的譏刺中體現出被壓迫者的智慧和無視權威、渴望自由的精神。許多作品至今上演不衰。我國在1926年出版了周啟明的《狂言十番》。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周啟明的譯作《日本狂言選》。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申非的譯作《日本狂言選》。
上一篇:《日下舊聞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晉陽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