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陸侃如、馮沅君合著,全書分三卷:古代詩史,中代詩史,近代詩史。每卷各設四篇,每篇又設章節若干。在取材上,作者采用“人取我棄”,“人棄我取”的方法,顯示了本書獨具的特色。作者不取《詩經》以前的“古逸”材料,直接從《詩經》敘起,到近代散曲止,以后的詩詞又在不取之列,而一般文學史家不取的作品或被認為非詩的韻文,作者獨取之。本書注重對《詩經》、楚辭、五言詩、詞及散曲等詩體起源的論析和考證,其中多有新論,如認為《詩經》的采詩說、孔子刪詩說均為無稽之談,“詩經的真正來源,采詩不可信,獻詩是可能的,崔述說:‘文學之士錄而傳之’,匯集起來便成《詩經》。”本書在分析評價各時代的詩人及作品多發宏論。如曹植雖是建安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但遠在屈原、杜甫等第一流的大詩人之下,但他置身于蘇軾、張可久等第二、三流詩人之中,則毫無愧色。在論述蘇軾詞的風格時,作者標新立異,提出蘇軾清曠、豪放、婉麗三者兼具。《東坡樂府》三卷,約存詞三百數十首,十之六七都應屬于清曠。書中批評“講到蘇詞的風格,論者大都以豪放相推許,這是錯誤的,豪放只能代表蘇詞的一小部分,”指出婉麗也是蘇詞的一部分,且多舉蘇詞論證。書中多有此類新觀點,引人注目。本書在30年代是頗為著名的一部專作。大江書鋪印行,1931年出版,1956年作家出版社再版,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刊。
上一篇:《中國的水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貨幣史綱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