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傳統農業》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威廉·舒爾茨的代表作。舒爾茨是發展經濟學新古典學派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舒爾茨還是美國農業經濟協會會員、美國文理研究院成員、美國經濟協會主席、全國科學院院士等。《改造傳統農業》原為英文版,1964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1976年被美國紐約時代出版社收入《世界糧食供給》叢書。中譯本于198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共212頁,分12章:問題的提出;傳統農業的特征;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零值農業勞動學說;收入流價格理論的含義;傳統農業收入流的價格;投資有利性問題的引言,農場規模、控制與刺激;隱蔽在“技術變化”中的生產要素;新的有利的生產要素的供給者;農民作為新要素的需求者;向農民投資。本書是舒爾茨溶早期農業經濟學和人力資本理論于一體,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農業問題的一部獨樹一幟的專著。在本書中,舒爾茨分析了傳統農業的三大特征:(1)技術狀況長期保持不變;(2)獲得和持有收入的來源與動機長期保持不變;(3)傳統生產要素的供求由于儲蓄為零而達到均衡。駁斥了兩種流動的觀點:(1)傳統農業中農民愚昧落后而使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2)一部人的邊際生產率是零,有隱蔽性失業。傳統農業落后的根源是投資收益率太低,儲蓄和投資缺乏足夠的經濟刺激,并提出了“收入流”理論。舒爾茨認為,改造傳統農業一方面需要有制度的保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技術變化”。并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源泉。因此,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投資不僅應該包括物質資本,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本。
上一篇:《摩訶婆羅多》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政治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