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張舜徽著。作者于1955年出版了《中國歷史要籍介紹》(1980年改名為《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后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前書的續篇。前書以介紹史籍為主,后者以介紹校讀方法為主。認為讀書必先校書;校讀之法,宋代學者為之最勤,清代學者為之最密等。全書共分為通論、分論、附論3部分,分論又分上下,共4編。第1編通論校讀古書的基本條件,從識字到辨識版本等。第2編分論上,專論校書。第3編分論下,專論讀書。第4編附論辨偽和輯佚問題。是校讀古書的入門參考書。如該書第2編分論上關于校書談到古書辭句誤奪一字、誤衍一字的關系,舉例說:《漢書·藝文志》記載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等數十篇,孔安國悉得其書,“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而《史記·孔子世家》則記載說,孔安國早卒。二者矛盾。因古文《尚書》的發現是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因此《漢書》中的記載就成為一個很大的疑點。結果清代學者閻若璩和朱彝尊據荀悅《漢紀》的記載,證明《漢書》中“安國獻之”句脫一“家”字,應為“孔安國家獻之”,從而解決了這一疑難。又如第3編分論下關于讀書談到古代歷史書籍中,不可能沒有疏忽、牴牾和錯誤問題時,舉例說象《史記》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也有疏漏,東漢的班彪,班固直至清代學者,都有所論及。宋代趙瞻著有《史記抵牾論》5卷,金代王若虛著有《史記辨惑》11卷,清代梁玉繩著有《史記志疑》36卷,以此提醒學者注意。該書是在作者于1945年出版的《廣校讎略》(有1963年中華書局本)一書的基礎上寫成的。196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版出版新1版。
上一篇:《中國俗文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地名索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