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類說》60卷,宋曾慥編纂。曾慥,字端伯,福建晉江人,官至尚書郎。此書編成于南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其自序云:“余喬寓銀峰,居多暇日,因集百家之說,采摭事實,編纂成書,分五十卷,名曰《類說》,可以資治體、助名教、供談笑、廣見聞”。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和《宋史·藝文志》均著錄為50卷,但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卻記載為60卷,今傳本也為60卷,大概此書在南宋有兩種版本,但兩本間內容有何差異,則已不可考知。
《類說》一書專門錄漢魏以來筆記小說,每書摘抄數條至數十條不等,體例略仿唐馬總《意林》。今書引錄的書籍種數,《直齋書錄解題》稱凡260余種,據今本統計,只有223種?!额愓f》引書雖然均系節錄,但對原文不予改動,因此本書具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作者在南宋初年所能看到的許多書,今已亡佚不存,《類說》只保存了它們的部分佚文,彌足珍貴。此書還具有很高的輯佚??眱r值,南宋以前保存至今的筆記小說,許多書的內容都有所散逸,文字的衍奪訛竄不可勝計,后世??陛嬔a這些古籍時,常需求助于此書。明清以來,有些學者將《類說》視為叢書之祖,這種看法不盡妥當。一般來說,叢書應該是若干部完整著作的匯錄,而《類說》和與其同時出現的朱勝非《紺珠集》,以及陶宗儀的《說郛》等書,都是節抄諸家著作而匯錄成書,這類著作很容易和叢書界限不清,它們已具有叢書的雛形,但尚不能稱為叢書,《四庫全書總目》把《類說》歸入雜家類,較為恰當。《中國叢書綜錄》將《說郛》著錄在內,但對《類說》、《紺珠集》性質完全相同的著作卻摒棄不錄,可見叢書的概念亦屬不清。至于前人有將《類說》視為類書的,更是事出無由,因為該書不以類分,與類書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此書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影印本。
上一篇:《管理科學與管理決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純粹理性批判》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