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悲慘世界》是19世紀法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與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說名著。全書共5部,發表于1862年。作品塑造了3個代表人物,故事情節圍繞著男主人公冉阿讓悲慘的一生層層展開:冉阿讓出身貧苦,失業后為孩子們偷了一塊面包而被捕,在獄中關押了19年,出獄后,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立志為善。來到蒙特猗市,他改名馬德蘭,經營工業成為巨富。他興辦慈善福利事業,促進了小城的繁榮,當選為市長。為解救被指控為在逃犯的無辜者,他再次被捕。勞苦一生的女工芳汀被社會逼得走投無路,淪為妓女,最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冉阿讓從獄中逃出,帶著芳汀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成人后,與共和主義者馬呂斯相愛。馬呂斯在1832年起義失敗中負重傷,被冉阿讓救出。冉阿讓多年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使長期追捕他的沙威警長精神崩潰,最后沙威投河自殺。當冉阿讓的真正身分為馬呂斯夫婦了解后,曾一度遭到他們的誤解和疏遠,在臨終前,他一生的德行終于得到這對青年人的理解和敬佩。小說描繪了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的失敗,王政復辟后社會的動亂,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1832年巴黎人民的起義等,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法律和司法機關的黑暗腐敗,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抒發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認識和追求。作品通過3個代表人物的遭遇,提出了當時社會的3個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雨果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其重要的作品有小說《巴黎圣母院》、《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劇作《克倫威爾》、《瑪麗蓉·德·洛爾墨》、《愛那尼》;詩集《懲罰集》以及大量的雜文和文藝評論。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李丹所譯《悲慘世界》。雨果的作品所表現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傾向、豐富的歷史內容和高度藝術價值,在人類進步文庫中永遠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怎么辦?》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戈丹》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