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的主要思想內容
《易傳》闡述了關于自然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正如《系辭上》所說:“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從整體上看,《易傳》應該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但同時也吸收了先秦諸子特別是道家的思想元素。它將政治倫理教訓視為核心內容,強調“辨上下,定民志”(《履卦·象傳》),“非禮弗履”(《大壯卦·象傳》),突出宗法制度及其相關倫理的重要。它還提倡“神道設教”的社會教化思想,主張“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卦·彖傳》),并發揮了明德慎罰的政治思想,“裒多寡益”(《謙卦·象傳》),“赦過宥罪”(《解卦·象傳》),“明慎用刑,而不留獄”(《旅卦·象傳》),這些都彰顯出鮮明的儒家特征。不過,先秦時期從宇宙論意義上對陰陽理論加以系統化的是老莊道家學派,《易傳》關于陰陽的理論觀點以及基于此對宇宙生成變化的諸多探索和論述,當與道家有關聯。《易傳》的思想總體上屬于儒家學派,但它的出現實際上與先秦諸子發展的背景分不開,是先秦以來諸子理論思維發展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天人合一”是貫穿《易傳》最為核心的理念。《易傳》繼承了《易經》從自然世界的探索中把握人類社會的基本思維。但《易經》思維沒有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易傳》吸收《易經》的原始思維并將其哲理化,形成了人道效法天道的天人哲學。天、地、人是《易傳》所突出的最基本的三個概念,《易傳》的哲學思想無不通過天、地、人所構成的命題表達出來。根據《易傳》的解釋,八卦的性質、六畫卦的構成和六十四卦的排列結構都蘊含著天、地、人三者的關系。《系辭上》亦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它強調人的價值屬性來自天地宇宙,凸顯了天道、地道、人道的內在貫通。《文言》進而提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的“天人合一”的經典命題。
《易傳》在解釋《易經》時,繼承和發展了占卦的象數學。“象”是指卦象和爻象。《易傳》認為,每一卦和每一爻都象征著一類事物。乾象征天,坤象征地,坎象征水,離象征火,震象征雷,艮象征山,巽象征風,兌象征澤。但乾也象征圜、君、父、玉、金、寒、冰、大赤、馬、木果等;坤也象征母、布、釜、吝嗇、均、牛、大輿、文、眾、柄、墨等;巽也象征少發、廣顙、多白眼的人及經商得利等;坎也象征憂愁、心病、耳痛等。又如,《彖傳》解釋剝卦說:“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認為剝卦的下五爻都是陰爻、上一爻是陽爻,象征陰性的東西在增長,陽性的東西在衰退,預示著“小人”即將得勢。“數”是占卦中的一套數字關系,指陽數、陰數和大衍之數等。陽數也叫天數,即奇數中的一、三、五、七、九。陰數也叫地數,即偶數中的二、四、六、八、十。二者相加為五十(一說五十五),叫天地之數。天數具有陽剛的性質,地數具有陰柔的性質,因而八經卦中的卦數為奇數的乾、震、坎、艮為陽卦,卦數為偶數的坤、巽、離、兌為陰卦。另外,在筮法中還有一些被賦予特別意義的數。如占卦時使用的蓍草總數為五十(一說五十五),這叫大衍之數等。《易傳》認為,這些數均有其自身的神秘性,可以說明《易經》的成變化、行鬼神的功用,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蒙上了神秘面紗。
《易傳》解釋了天地宇宙的生成問題。《系辭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在筮法中指大衍之數,即五十五根蓍草的總體,象征著天地未分的混沌狀態,也就是《呂氏春秋·大樂》中所說的“太一”和《禮記·禮運》中所說的“大一”。而所謂“易有太極”,似乎又表明“易”比“太極”更具有本原的意義。按照《易傳》的解釋,具有陽性的乾卦代表天或父,具有陰性的坤卦代表地或母。《咸卦·彖傳》曰:“天地感,萬物化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姤卦·彖傳》)“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系辭下》)這些說法都把天或父與地或母的交感會合當作萬物生成的根源。因而,《易傳》實際上構建了一個由“易”到“太極”,再到陰、陽或天、地,最后到萬物化生的宇宙生成模式。
天地萬物的生化過程被《易傳》賦予了一些基本原則。《系辭上》認為,天高地卑,確定了乾、坤的性質,也確定了人間的尊卑秩序。天動地靜,確定了天的剛性和地的柔性。自然宇宙和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有對”的,如陽與陰、動與靜、剛與柔、天與地、男與女等,認為陰陽交感則事物發展,否則事物停滯。值得注意的是,《易傳》不僅把陰陽看作氣,而且把陰陽看作事物的內在屬性。它把萬事萬物分為兩類,一類具有陽的性質,另一類具有陰的性質。用陽表示一切事物中剛健的屬性,用陰表示一切事物中柔順的屬性,陰陽成為表示萬事萬物運動中對立因素的哲學范疇。陰陽交感引起運動變化也就是事物內部對立統一兩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結果。《系辭上》曰:“剛柔相摩,八卦相蕩。”《系辭下》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易傳》對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問題做了深刻論述,揭示出事物的運動變化來自事物本身內部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告誡人們不要在世界以外尋求萬事萬物發展的動力。
《易傳》認為,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向對立面轉化。《易經》有很多相反的卦是排列在一起的,例如泰卦和否卦、剝卦和復卦、震卦和艮卦等。《序卦》對這種排序解釋說:“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乾卦六爻的爻辭說明事物依次上升發展,但最上一爻九六爻辭為“亢龍有悔”。《文言》解釋說:“‘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就是說,事物發展到極點“窮”就要向反面轉化了。
《易傳》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上》),把陰陽范疇看成貫通天道、地道、人道的總規律。對于規律與現象的關系以及規律的作用,《易傳》提出了深刻的見解。《系辭上》指出,天下事物極其復雜(天下之至賾)和變化多端(天下之至動),人們很難把握,但規律則是簡單的,人們容易把握(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掌握了規律就可以“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這是從簡單和復雜的角度討論規律和現象的關系,指出了超越現象、掌握規律的意義。《易傳》還從抽象與具體的角度討論規律和現象的關系,看到規律是抽象的、無形的,現象是具體的、有形的。《系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道。”這個命題后來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易傳》認為發展變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它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豐卦·彖傳》)這是從日月運動變化中引申出天地萬物無不變化的看法,從而說明天地萬物都要隨時間而變化,人類社會以及“鬼神”也不能例外,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易傳》對事物發展變化的深入探討,表現了豐富的樸素辯證思維。
《老子》也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思維,但《易傳》的辯證思想與《老子》的又有不同。最突出的表現是《老子》強調柔弱,《易傳》強調剛強。《乾卦·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主張君子應當效法天的剛強健壯的精神而自強不息。《大有卦·彖傳》說“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也是同樣的思想。柔弱和剛強在事物發展中各有一定作用,片面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易傳》高于《老子》之處在于,它在強調剛強的同時,沒有完全否定柔弱的作用,它主張剛柔相應,保持中正之道,以防止剛強向反面轉化,并將此運用于人類社會當中,認為君道、夫道、君子之道是剛強的方面,臣道、妻道、小人之道是柔弱的方面,剛要與柔相應,必要時可以居于柔之下,損剛益柔,以貴下賤,以取得柔的順從和擁護。《易傳》所認識到的剛與柔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表明它對《老子》思想有所揚棄。
《易傳》不同于《老子》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老子》主靜,《易傳》主動。《易傳》認為,乾卦象征的動不僅有“萬物資始”的作用,動的結果還能達到“保合大和”“萬國咸寧”(《乾卦·彖傳》)的高度和諧狀態,“能以美利利天下”(《乾文言》),獲得極廣泛的成果。《易傳》還從重視運動發展出發,強調變革的思想,認為在一定條件下,人們應該順從事物發展的趨勢自覺進行變革。《系辭上》曰:“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化”是事物發展的趨勢,“裁”是順從事物發展趨勢主動進行變革。《革卦·彖傳》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把順應天地的變革視為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經過變革事物才能向前發展,這是《易傳》對辯證法思想的一個重大貢獻。不過,《系辭下》所說的“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以及《復卦》卦辭所說的“反復其道,七日來復”,似乎傾向于把發展變化看成是往復循環的運動,這與《老子》是相通的。
上一篇:《易傳》概述
下一篇:《易傳》的歷史地位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