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爾》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蒙古族英雄史詩,堪稱為我國三大史詩之一。目前通行的《江格爾》13章本,大約是在明代以后以新疆脫特文寫成的。至今《江格爾》搜集工作仍在進行。1978年至1982年,在我國新疆、蒙古地區搜集到的《江格爾》共47部。1958年被轉寫成舊蒙文出版。1983年色道爾吉翻譯的《江格爾》共15章,比通行的13章本多了《江格爾和阿拉譚策吉的戰斗》與《薩納拉歸順江格爾》兩章。1978年莫斯科出版的《江格爾》共25部,蒙古人民共和國搜集到25個片斷,總之,中國、蘇聯、蒙古三國已搜集到的《江格爾》共60余部,長達10萬詩行。
這部史詩產生在蒙古氏族社會末期至奴隸制的初級階段。這時,蒙古族的畜牧業經濟大大發展起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私有制的產生,這時以掠奪人畜財物、擴大草原牧場為內容的部落戰爭正在激烈進行。強大的部落聯盟到處建立,社會上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諾顏和屬民的日益明顯的階級分化。史詩《江格爾》夸張地描寫了古代的部落戰爭,以幻想的形式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階段的社會生活。《江格爾》具有巨大的認識價值。這不僅由于史詩本身具有一種人類童年時代的純真的魅力,更在于它蘊含著一個古老而豪邁的民族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樂觀精神。這種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首先體現在作者對規模宏闊的戰爭的理解、追求、吟詠和歌頌上。江格爾和6012名勇士為保護部落的利益而英勇獻身,他們率領整個部落進行保衛戰。《江格爾》成功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過對如火如荼的戰場的描寫,通過對廝殺格斗場面的細膩刻畫,史詩表現了英雄強健的體魄、勇敢的精神,磊落、坦蕩的情懷,這一切構成了英雄性格的崇高美。通過戎馬倥傯的征戰場面,透視出古代蒙古民族的生產水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思想意識、習俗風尚,展現出一幅古樸、壯美的古代蒙古民族社會生活的圖畫。《江格爾》來自游牧生活和海洋,帶著濃郁的草原風味,它體現出蒙古詩歌的特點:擅長敘述描寫,反復吟哦,寓抒情于描寫之中,富于濃厚的幻想色彩。詩中設喻取譬,形容描寫,渲染夸張,造象立境等等,無不以游牧生活為對象或背景,從而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魅力。
上一篇:《漢語口語語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海國圖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