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近代梁啟超著。梁啟超(1873~1929),近代著名學者和政治家,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光緒舉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二十四年(1898)入京參加維新變法運動。博通經史,又善于吸取西方思想和學說,在當時曾影響了一代青年。生平長于史學,尤長于學術文化史的研究。著作尚有《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清代學術概論》等多種,后匯編為《飲冰室合集》。該書共包括《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清代經學之建設》、《清初史學之建設》、《程朱學派及其依附者》、《實踐實用主義》、《科學之曙光》、《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等16篇。又附表多種。此書主要論述明末至民國初年近300年間的中國學術思想及其變遷。其中《反動與先驅》、《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等節,概括了這一時期學術發展的總趨勢,是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為代表的舍空談,而趨實踐的經世治用之學;由厭倦主觀冥想,到傾向于客觀考察;是對宋元明三朝道學的批判,和開辟未來新時代的先驅。此后又發展為乾隆嘉慶時期脫離時政的考據學,又發展成為道光咸豐以至晚清以變法維新、經世治用、托古改制為特點的近代今文經學。在《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等書中,比較詳盡地評述了清代學者在經學、小學、音韻學、校注古籍、辨偽書、輯佚書、史學、方志學、地理學、傳記及譜牒學、歷算學及自然科學、樂曲學等方面的成就。對黃宗羲、唐甄的民主啟蒙思想,顏元、李塨的經世致用思想,王錫闡、梅文鼎的歷算學成就等頗加贊許。稱乾嘉學派為“科學的古典學派”,希望世人用其治學方法轉治自然科學。并兼論辨偽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對經學、文字學進行史學和社會學研究、對《水經注》進行實地勘察研究、設立國家圖書館和國家音樂學校等建議和設想。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其中許多見解可與《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等書相互發明。該書原為作者在清華大學等校演講的講義,后整理成書。1926年由上海民志書店出版。有1926、1929年民志書店本,1943年重慶中華書局本,1985年北京市中國書店據1936年中華書局版影印本、1985年復旦大學《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本。
上一篇:《中國畫家人名辭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