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殿》簡介|介紹|概況
傳奇劇本。清洪升著。作者《長生殿自序》說:“凡史家穢語,概削不書,非曰匿瑕,亦要諸詩人忠厚之旨云爾。然而樂極哀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且古今來逞侈心而窮人欲,禍敗隨之,未有不悔者也。玉環傾國,卒至隕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極。”作者《長生殿例言》說:“棠村(梁清標)相國嘗稱予是劇乃一部鬧熱《牡丹亭》,世以為知言。予自惟文采不逮臨川,而恪守韻調,罔敢稍有逾越。”清徐麟《長生殿序》說:“試雜此劇于元人之間,直可并架仁甫,俯視赤水。彼《驚鴻》者流,又烏足云?”清吳人《長生殿序》說:“其詞之工,與《西廂》、《琵琶》相掩映矣。……然則成以‘不尋宮數調’自解,韻每混通,遺誤來學。昉思句精字嚴,罔不諧葉,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是劇雖傳情緣,而其間本之溫厚,不忘勸懲。”清焦循《劇說》說:此劇“薈萃唐人諸說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溫、李數家詩句,又刺取古今劇部中繁麗色段以潤色之,遂為近代曲家第一。”清梁廷楠《曲話》說:此劇“為千百年來曲中巨擘。以絕好題目,作絕大文章,學人、才人,一齊俯首。自有此曲,毋論《驚鴻》、《彩毫》空慚形穢,即白仁甫《秋夜梧桐雨》亦不能穩占元人詞壇一席矣。如《定情》、《絮閣》、《窺浴》、《密誓》數折,俱能細針密線,觸緒生情,然以細意熨貼為之,猶可勉強學步;讀至《彈詞》第六、七、八、九轉,鐵拔銅琶,悲涼慷慨,字字傾珠落玉而出,雖鐵石人不能不為之斷腸,為之下淚!”又說:此劇《驚變》折“于深宮歡燕之時,突作國忠直入,草草數語,便爾啟行,事雖急遽,斷不至是。”清楊恩壽《詞余叢話》說:“康熙時,《桃花扇》、《長生殿》先后脫稿。時有‘南洪北孔’之稱。其詞氣味深厚,渾含包孕處蘊藉風流,絕無纖褻輕佻之病。鼎運方新,元音迭奏,此初唐詩也。”清葉堂《納書楹曲譜》說:“《長生殿》詞極綺麗,宮譜亦諧,但性靈遠遜臨川,轉不如‘四夢’之不諧宮譜者,使人能別出心意也。《長生殿》依傍《長恨傳》,乃《長恨歌》成篇,于開、寶遺事摭采略遍,故前半篇每多佳制;后半篇則多出稗畦自運,遂難出色。”清姚燮《今樂考證》記黃振說:“《桃花扇》筆意疏爽,《長生殿》文情綿邈,各擅其長。”近人蔣瑞藻《小說考證》記清梁章鉅《浪跡續談》說:“《長生殿》戲,最為雅奏,諳昆曲者,無不喜之,而余頗不以為然。即如《絮閣》、《搜鞋》等出,陳陳相因,未免如聽古樂而思臥。《醉酒》一出,尤近惡道,不能人云亦云也。”近人姚華《曲海一勺》記楊迪生說:“清道光末,昆劇中‘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挑’、‘不提防余年值亂離’兩出,盛行吳中,無良賤皆歌之,時有‘家家“收拾起”,處處“不提防”’之謠。”近人吳梅《顧曲麈談》說:“余謂《牡丹亭》襯字太多,《桃花扇》平仄欠合,皆未便效法。必不得已,但學《長生殿》,尚無紕繆耳。”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說: “顧《桃花扇》、《長生殿》二書,僅論文字,似孔勝于洪;不知排場布置、宮調分配,昉思遠駕東塘之上。……二家既出,于是詞人各以征實為尚,不復為鑿空之談,所謂陋巷言袞,人人青紫,閑閨寄怨,字字桑濮者,此風幾乎革盡。曲家中興,斷推洪、孔焉。”日本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說:“余以為《長生殿》關目布置,針線照應之嚴格,插演過場之趣味豐富,其結構上殆無所間然;其曲詞之典麗整潔,亦稀類比;然所乏者生動之趣致與潑溂之才氣耳。葉堂評之為‘性靈遠遜臨川’者,確當不易之論也。其不及湯顯祖也無論矣,即于才氣一端,亦當遜孔尚任之《桃花扇》一席。至若協律之妙,為湯氏、孔氏等所遠不及者。”此劇一方面歌頌了唐明皇、楊貴妃超越生死的真摯愛情;另一方面,圍繞李、楊愛情,以安史之亂前后的歷史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統治階級“逞侈心而窮人欲”給他們個人以及人民和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鞭撻了禍國殃民的權奸和賣國求榮、觍顏事敵的民族敗類,歌頌了一系列愛國將領和下層愛國人士,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民族意識。作者用“情悔”說來統一對李、楊的歌頌和批判,但實際上劇本主題卻呈現出復雜的矛盾和漏洞,表現了作者思想乃至題材本身的局限性。作品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場面宏大壯麗,結構精美謹嚴,音律和協流暢,語言清麗雅正。
上一篇:《長恨歌》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雁門太守行》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