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禮記·禮運》。題目是后人所加。清康有為《禮運注》說:“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據亂世,而志則常在太平世。必進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顧生民而興哀也。”今人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儒家》說:“然則何者為孔子之所謂郅治乎?讀《禮運》一篇,則知孔子之所慨想者,在于大同。而其行之之序,則欲先恢復小康,故其于政治,主尊君而抑臣。尊君抑臣,非主張君主專制。以是時貴族權大,陵虐小民者皆此輩,尊君抑臣,政出一孔,正所以使小民獲蘇息也。”北京師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古代散文選注》說:“‘大同’,意即高度而普遍的和平,指原始公社時期的社會風貌。……由于描述中強調了‘天下為公’的特點——不存在私有財產,沒有壓迫剝削,人們共同勞動,互愛互助,因此他同后來‘天下為私’、爭亂不息的情況相比,令人十分向往。‘大同’思想客觀上反映了封建時代農民等勞動者追求美好社會制度的愿望,曲折地表達了他們對現實黑暗的憎惡,并且鼓舞了其他有志于改革的志士仁人。”此篇選錄的是《禮運》的開頭三章。今多數研究者認為,《禮運》大約由秦漢之際的儒家寫定,篇中引述孔子的話屬于假托,其主旨在于論述五帝三王以來變易的法則,反復闡述進入“小康’之世以后制禮和循禮對于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節選的三章,是假托孔子回答言偃的問題而談的一段話,它描繪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理想藍圖——天下為公,人人安居樂業;表達了作者對這一理想社會的向往和對黑暗社會動亂的社會現實的批判。“大同”的理想社會,對后世以很大的影響,志士仁人常以此作為批判黑暗社會的武器,直至近代,洪秀全、康有為和孫中山都曾不同程度地借用“大同”的口號,分別宣傳農民的“均貧富”、“等貴賤”的思想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社會理想。文章把政論寓于孔子興嘆和答問的故事當中,讀來親切有味。“大同”與“小康”對照鮮明,形象突出,極富于感染力。語言精煉條暢,多用排偶句式,一氣貫注,具有懾服人心的力量。
上一篇:《墻頭馬上》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大誥》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