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學稼》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論語·子路》。題目是后人所加。宋朱熹《論語集注》說:“楊氏曰:‘樊須游圣人之門,而問稼圃,志則陋矣,辭而辟之可也。待其出而后言其非,何也?蓋于其問也,自謂農圃之不如,則拒之者至矣。須之學疑不及此,而不能問。不能以三隅反矣,故不復。及其既出,則懼其終不喻也,求老農老圃而學焉,則其失愈遠矣。故復言之,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北京大學哲學系七○級工農兵學員《論語批注》說:“從孔丘對樊須的破口大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反動的教育路線就是反對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竭力灌輸‘禮’、‘義’、‘信’等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反動意識形態,主張‘學而優則仕’,為奴隸主階級培養騎在勞動人民頭上的反動官僚和精神貴族,造就一批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蟲,堅持復辟、反對前進的反動派。”今人孫乃沅說:“樊遲要求學習種莊稼和種蔬菜,孔子罵他沒出息,認為從政的人只要政治搞好了,自有人來種地種菜,不用自己動手。反映了腦力勞動隊伍擴大初期的情況。下層出身的學生仍想到學農學圃,而孔子主張社會分工后各司其職。當時分工擴大,平民從政,有利于地主階級鞏固政權,所以孔子的主張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它又是孟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先導,有反動的一面。而他不把農業科技算在應學之列,是偏頗的,在歷史上造成過不良影響。”(《古代短文選》)此文通過孔子和學生樊遲的一段對話以及孔子批評樊遲的記述,表現了孔子注重禮治、強調信義的政治觀點和社會分工之后應該各司其職的主張。語言簡潔生動,表現出鮮明的人物個性特征,是記言體的佳作。
上一篇:《楚狂接輿》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