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泂酌》簡介|介紹|概況
《詩經·大雅》篇名。《毛詩序》說:“《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親有德,饗有道也。”宋朱熹《詩集傳》:“舊說以為召康公戒成王。言遠酌彼行潦,挹之于彼而注之于此,尚可以餴饎,況豈弟子君子,豈不為民之父母乎?《傳》曰:豈以強教之,弟以悅安之,民皆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又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泂酌》,召康公教成王以豈弟化庶殷也。”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愚案:三家以詩為公劉作。蓋以戎狄濁亂之區而公劉居之,譬如行潦可謂濁矣,公劉挹而注之,則濁者不濁,清者自清。由公劉居豳之后,別田而養,立學以教,法度簡易,人民相安,故親之如父母。”今人高亨《詩經今注》:“這是一首為周王或諸侯頌德的詩,集中歌頌他能愛人民,得到人民的擁護。”陳子展《詩經直解》:“《泂酌》,當是奴隸被迫自遠地汲水者所作。此非奴才詩人之歌頌,而似奴隸歌手之諷刺。”金啟華《詩經全譯》:“贊美賢君。以活水之于民有利以取喻,妥貼生動。”高說,是。本詩以重章疊句、回環往復的寫作方法,寓勸戒于頌美之中,表現力較強。
上一篇:《河廣》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