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的功夫
[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
追求誠的功夫,有五個步驟:廣博地學習、審慎地追問、周密地思考、明確地辨析、篤實地執行。
要么就沒有學過,如果學了就學到真正掌握為止;要么就不問,如果問了便要問個明白為止;要么就不去思考,如果思考就要有所得為止;要么就不去辨析,如果辨析就要分辨得明白為止;要么就沒有做過,如果做就要做到篤實認真為止。別人出一分功夫,我便出百分功夫;別人做十分努力,我便做千分努力。如果能做到如此毅力,愚人也能變得明智,弱者也會變得剛強。
[通解]
這一段承接上文末尾的“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而言,指出“誠之者”如何擇善、穩固、執守,如何追求“誠”的方法。按《大學》中的邏輯順序,可以說是“格物”的功夫。
追求“誠”,須得知行合一。學、問、思、辨,是求知的功夫,篤行是落實去做的功夫。從認識到實踐,不斷反復,不斷努力,不斷質疑。不只是在修身上追求至誠、追求中道,我們學習新事物,做出一點事業,無不需要經歷這樣切磋琢磨自己的過程,這是所有人必經的成長之路。今天到中山大學,還能看到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中山大學校訓
◎聯通上下文
自“哀公問政”至本段,是朱熹所分的《中庸》第二十章。
自本段以下,以“誠”為中心,會談論到至誠精神的神奇表現與至圣之人的精神境界。脫離了對具體的人與事的闡發,更多的是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推衍和闡發,正像本書開篇時我們引用朱熹所說的:
中庸之書難看。中間說鬼說神,都無理會。學者須是見得個道理了,方可看此書,將來印證。
中庸多說無形影,如鬼神,如“天地參”等類,說得高;說下學處少,說上達處多。
這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哲學理念,也是《中庸》中最難以理解的部分。因此我們說,對于任何一種學說,都不能強求一接觸就有完全的理解與體會,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就像黑格爾說的:“同一句話,從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口中說出,與從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口中說出,它的含義是不同的。”理解和接受也是如此:許多話意味著什么,都需要結合人生的磨礪與思考,才能有所體味。我們能做的,也就是不斷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上下功夫,不斷重溫經典,對照自己。
上一篇:《中庸·“中庸”何處來》釋義
下一篇:《中庸·“誠”為天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