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性人為貴
【題解】
本則選自《孝經·圣治章》。
《圣治章》為《孝經》第九章。闡明圣人之治因以孝本。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1),嚴父莫大于配天(2),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3);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4)。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5)。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6),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7);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8);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9),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注釋】
(1)嚴父:尊崇父親。(2)配天:祭天時以祖先配享。(3)后稷:古代周族始祖,姬姓。傳說由他開始種植糧食作物。(4)宗祀:祭祀祖宗。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5)各以其職來祭:諸侯各按職責進貢方物助祭。(6)親生之膝下:對父母的親愛源于幼年時相依父母膝下。(7)續:繼承。子女對父母生命、宗祧的承續。(8)以順則逆,民無則焉:意謂違背行教以順人心的天理,人民就無從效法了。(9)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意謂不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相反卻在違背德禮的惡道上。
【導讀】
孔子認為,天地萬物之間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品行之中,孝又是最重要的。然后以周公為例,認為周公能令后稷配天、文王配上帝,因而天下諸侯都各按職責進貢方物來助祭,這是最大的孝。又指出,人皆父母所生,在父母身邊長大,小時不懂事,可以忽略“孝”字,隨著年齡的增長,要一天天地學會愛戴尊敬孝順父母。而且認為,不愛戴尊敬孝順自己父母卻說會愛戴尊敬孝順別人的父母,這是不可能的!并由此上升到一個高度:統治者的行為舉止應該是老百姓“則而象之”——效法并模仿的對象,只有統治者首先做好了,才能讓百姓敬且畏,才能“成其德教”,“行其政令”。
【思考】
1.對文中所說的孝是道德的基礎,你是怎么看的?
2.你是如何看待領導者的表率作用的?
上一篇: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滿招損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