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舞蹈·丹尼絲
丹尼絲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魯絲·鄧里士,1890年以“長裙舞蹈演員”的稱號開始她的舞蹈藝術生涯。此間主要在紐約的低級娛樂場所表演高踢大腿的舞蹈。1900年,在美國著名導演大衛·貝拉斯克的戲劇《查查》里擔任舞蹈演員。她在貝拉斯克的戲劇中演戲、唱歌、舞蹈,直到1904年才離開。1906年成名后,前往歐洲巡回演出,1910年回到美國。由于觀眾越來越喜歡看男女雙人舞,以致于她不得不尋找一位合適的男舞伴,1914年她首遇臺德· 肖恩,數月后倆人結成伉儷。1915年成立“丹尼—肖恩舞蹈學校”,并由學員組成“丹尼—肖恩舞蹈團”。1919—1921年間,丹尼絲率女子舞蹈團在美國巡回演出,1921年與肖恩會聚,1925—1926年,“丹尼-肖恩舞蹈團”全部人馬前往日本、中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斯里蘭卡和越南旅行演出。
丹尼絲的創作以早期作品為佳,后期基本上忙于演出,而且作品的藝術技巧并未超過早期作品。她的作品改變了美國舞蹈歷史的進程,她從考古學典籍和古代藝術里,以及神話傳說、繪畫和雕塑中尋覓異國的舞蹈主題,同時也借助東方的宗教禮儀,戲劇性地表現她的內心感受,她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受香煙廣告上的愛席斯女神 (埃及神話中司繁殖生育的女神) 的啟發而創作的,另外也曾表現過印度、中國、爪哇、夏威夷島和日本的各式女神的形象,這些舞蹈典型地展現了一位具有魅力的神祗,經過某種考驗,最終以神的貞潔和權威取勝。她不象鄧肯那樣,只取藍色背景,她獨舞時常常有群舞做陪襯,并且動用壯觀華麗的舞臺裝置: 精心設計的服裝,神殿和寶塔的神秘的暗示與象征性,光彩奪目的燈光照明。對她來說,這些就是再現她心靈中夢幻和神秘意念的手段。她的舞蹈動作很簡單: 引起人們遐想的步伐,頭部輕微的擺動,雅觀的、柔軟的波浪式的手臂動作。她也曾按照樂曲的節奏和旋律,創作抽象化的作品,這是她揭示自我內心情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她的技巧理論與教育思想都建立在“三D”的基礎上: 鄧肯的現代派舞蹈觀念,瑞士音樂家達克羅茲的節奏訓練方法,法國德爾沙特的表情訓練體系 (所謂“三D”,即以鄧肯、達克羅茲、德爾沙特三人的姓氏頭一字母匯集命名)。在丹尼絲與肖恩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培養了許多優秀學生,有些成為美國現代派舞蹈的藝術巨匠。
丹尼絲創作的舞蹈不多,主要是早期作品。代表作有: 《眼鏡蛇舞》,(作曲: 列奧·迪里貝斯,首演于1906年3月2日紐約); 《香煙裊裊》 (作曲: 哈威·沃興頓,1906年3月26日首演于紐約); 《神之舞》,(作曲: 列奧·迪里貝斯,首演于1906年1月28日,這是一部組舞),分別為神仙“醒來舞”、“感官舞”、“觸覺舞”、“嗅覺舞”、“味覺舞”和“感官陶醉舞”,這是丹尼斯最心愛的作品,也是為她贏得聲譽的一部力作,是她的保留劇目; 《瑜伽舞》,(作曲: 梅洛維茨,1908年2月9日首演于奧地利維也納); 《印度舞女舞》,(1908年2月5日首演于奧地利維也納)。這五部作品,是丹尼絲早期創作中的“東印度組舞”,并為她帶來了巨大的成功。1925—1926年在亞洲等國的演出中,也創作了一些帶有宗教和神秘色彩的舞蹈,其中有描繪中國觀音菩薩的 《白玉佛佛》,她采用了一些中國古典舞蹈的動作,表現了這位東方女神大慈大悲和端莊儀態。由于魯絲·圣·丹尼絲對美國現代派舞蹈的卓越貢獻,她榮獲美國“第一夫人”的榮譽稱號。
上一篇:西方文學·舞蹈·鄧肯
下一篇:西方文學·舞蹈·格雷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