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放大》
意大利著名現代派導演米開朗基洛·安東尼奧尼的代表作。根據朱利奧·科塔扎的短篇小說改編。攝制于 1966年,彩色,111分鐘。影片的主要內容為: 一個名叫托馬斯的攝影師在倫敦的一家公園里,偷拍了一組關于一對情人的照片。后來,照片上的那位女子拼命想要得到這些底片,引起了托馬斯的懷疑。他把照片不斷放大,最后相信自己在照片上看到了一具尸體和一個拿著槍的人,認為是發現了一起謀殺的證據。他試圖根據照片上那些含糊不清的證據來揭露這樁謀殺案,但卻毫無結果。這時,他的工作間遭到洗劫,照片也不翼而飛。這個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故事只是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媒介。影片的核心則是探索現實與關于它的“形象”以及人們由此而產生的幻覺之間的關系。托馬斯起初堅信人類的技術發明——照相術能夠使他獲得和征服現實,而沉迷在這個照相的世界中。然而,他卻終于發現現實與關于它的復制品,以及人們對后者所產生的幻覺 (這種幻覺又往往來自對人能夠通過某種技術手段忠實地復制現實的堅信) 之間的關系是模糊不定的。這使他對自己的信念,對于是否能夠通過這些“形象”來正確地闡示現實發生了懷疑。作為一部探索形而上問題的影片,《放大》并沒有借助語言的手段,讓片中的人物就此展開無休無止的討論,而是巧妙地運用了電影本身的特點,以視覺形象的象征和隱喻來構成主題的表現。影片中的視覺形象可分為三類:其一是被鏡頭拍攝下來的東西,即照片,其二是一種“想象”中的形象,表現為片中的繪畫作品和大學生們表演的打網球的啞劇,其三則是片中的人物用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其中,那些學生們的表演起著一種結構的作用。在影片開始時,他們是在喧鬧的大街上假作向人們討錢。對于當時的托馬斯來說,這不過是一個有趣的場面而已。而在結尾時,學生們開始表演起一場想象的網球比演,對于托馬斯剛剛有過的一次經歷來說,這個場景便產生了某種啟示作用。對于那些表演者,那個想象中的網球當然是“真”的,正如那些作為證據的照片上的某些形象對于托馬斯而言很可能只是一種幻想一樣。安東尼奧尼使這些學生們的表演成為表示托馬斯的思想發生變化的一個象征。托馬斯此時已不再企圖區別真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他想象著網球正出了界,把它拾起來扔還給學生們。同時,對安東尼奧尼來說,這種象征性的場面并不意味著得出某種確定的結論——托馬斯在拾起想象中的球時,并沒有放下他的照相機。對他來說,現實與關于它的復制品以及人們的幻想之間的界限毋寧說是不存在的。影片最后對此作了一個出色的視覺的闡示。安東尼奧尼在這里首先是把那些放大的照片與托馬斯鄰居家的一幅繪畫作品作了比較,被放大的照片上那些感光乳劑的顆粒與畫布上的色斑看起來不相上下。這就模糊了“客觀的”照相與“主觀的”繪畫作品之間的界限。在影片最后的畫面中,安東尼奧尼又進一步使托馬斯本人看起來就象是那些照片上的顆粒一樣模糊不清,從而又在真實的東西與人工的復制品之間建立起一個類比。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蝕》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安娜·瑪格達麗娜·巴赫的編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