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表現主義電影
從1919年到 1924年出現在德國的一種電影風格。表現主義電影既不是一個流派也不是一個有意識的或有理論指導的運動,而是將其他藝術中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于影片創作的一種美學追求。從歷史上看,電影中的表現主義嘗試源自美術中的表現主義運動,受影響于凱爾希奈創立的“橋社”和康定斯基創立的“青騎士”社團成員的美術作品,主要表現在失真變形的布景、角度古怪的攝影和陰沉昏暗的照明,表現主義繪畫更為電影帶來了憂郁、恐懼、人格分裂、焦慮情緒等主題。表現主義戲劇對電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為取得同其他構圖元素的協調而進行的高度風格化表演,關于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成因,存在著不同解釋,出生在德國的法國電影史學家洛蒂·艾斯納特民族素質說,認為德國人天生就有一種對半明不暗的狀態和陰滲迷茫的空間的懷戀,歷來信奉各種異端邪說和魔法的力量。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學者則認為表現主義電影反映了德國知識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對現實生活的極度惶惑、緊張、慌亂乃至變態的心理。表現主義電影的最初嘗試是羅伯特·維內導演的《卡里加里博士》 (1919),它也被認為是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品。影片通過一個瘋子的眼睛觀看世界,強調表現的是人物的主觀心理狀態,注重對氣氛的渲染。其他著名的表現主義影片有: 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 (又譯《三生記》,1921,不過朗格從不把自己著作表現主義者),保羅·威格納兩次拍攝的《泥人哥連》(1914和1920年),保羅·萊尼的 《蠟人館》 (1924),此片被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最后一部作品。另外,羅馬尼亞人呂布·比克也對表現主義表示過短暫的興趣。表現主義電影的主要風格特征在于,有意破壞布景和人物的透視關系,主張使用夸張的手法,強烈的對比 (尤其通過照明),戲劇化的夸張動作,追求造型上的面具效果,剪影效果乃至變形效果。表現主義電影雖然在表現風格上遠離傳統,但它們都幾乎無例外地采取了傳統的情節結構。因而,在對待表現主義電影和20年代的先鋒派電影的關系上,西方流行的看法是將之排斥在先鋒派電影之外,表現主義電影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對電影藝術的視覺風格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美國黑色電影的照明和取景中,不難找出表現主義電影風格的痕跡,比如在羅伯特·斯約德邁克、塞繆爾·富勒,奧遜·威爾斯等人的影片中。有人認為阿蘭·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 (1961) 顯示出了對表現主義的興趣,而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影片《發條橘子》 (1971)中對風格化布景、服裝以及特技攝影的運用,亦被認為是表現主義因素。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夏日紀事》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休息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