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戈爾丁
英國小說家,以其善于挖掘人類靈魂深處的隱秘深刻的寓意象征而著稱。1934年還在牛津讀書時就出版過一卷詩,20年后出版了其第一部小說《蠅王》 (1954); 這期間,戈爾丁在倫敦戲院工作了4年,在皇家海軍工作了5年,后任中學校長,直至1961年; 198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戈爾丁深受古希臘文學,尤其是歐里庇得斯的影響,他像一個考古學家開掘地下的陰影處一樣,開掘人類靈魂深處的陰影,并把醫治人類對自己本性的驚人的無知作為自己的責任。《蠅王》是其第一部小說,是為了反對R· M· 巴蘭特尼的小說《珊瑚島》 (1857) 而作,小說通過描寫一場核戰之后被拋在荒島上的一群孩子是怎樣一步步地退化成野蠻人的,來表現人類本性的墮落,挖掘人類的原罪; 這是一個斯威夫特式的寓言故事,它通過孩子來寫成人、來寫人類,在他的筆下,人類是墮落的生物,他們執著地追求各種邪惡。崇拜邪惡的上帝。《繼承人》 (1955) 是戈爾丁試圖推翻威爾斯的 《歷史的輪廓》(1920) 而作。威爾斯把更新時代的尼安德特人寫成猿類怪物,還吃人; 而戈爾丁則把他們寫成是純潔的、善良的人。《品奇·馬丁》 (1956) 是一部十分有趣的小說,主要內容是主人公在遇難前的一瞬間對一生的回憶,而故事講完我們才知道主人公早已死去。《尖塔》 (1964) 又重復了《蠅王》的主題,它通過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試圖創造一座高塔而登上天極來寫人類靈魂和精神的墮落。《自由落體》(1959) 寫的是普通人,主人公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追溯過去、發現責任的開端、黑暗的開端、“我”的開端。其中,戈爾丁試圖從物理學和哲學、自然科學和宗教等方面來認識存在的本質。此外還有 《可見的黑暗》 (1979)和《通行的儀式》 (1980) 等。他自稱他的作品是關于人類靈魂的虛構神話。
上一篇:西方文學·萊辛
下一篇:西方文學·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