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詩歌
朝鮮詩歌可分為兩大類:用漢字創作的詩歌和用朝鮮語創作的詩歌。盡管漢字詩歌在數量上不少于朝鮮語詩歌,質量也不亞于后者,但在本辭書中不作詳述。1443年,朝鮮文學出現以前,在地道的朝鮮詩歌中,一種被稱為“理讀”或“官方語言”的書寫符號就已經得到了發展。這種文字利用漢字的長處來彌補音韻乃至意義上的不足。
朝鮮最古老的詩歌形式無疑是“投訴歌”,即“安撫精神之歌”。在古代、三國以及新羅統一時期(約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935年),絕大多數詩歌與宗教神話或傳說密切相關。當時的優秀詩歌僅有25首,其中14首“鄉歌”收集在13世紀的一位名叫一然的僧人編撰的《三國遺事》之中。這種詩歌由4行、8行或10行組成,分為兩個詩節,每個詩節有8行或2行。每一行詩的音節數量不等,少則有4個音節,多則有15個音節。這些詩里有幾首描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都表現出一種宗教氛圍。
高麗王朝時期(935—1392)的詩歌寫作帶有明顯的階級界限。貴族階層創造了“景幾何體詩歌”,即每首詩的兩個詩節都是以固定的迭句“景幾何如?”作為結尾。受過教育的人士或學者使用這種詩體來贊美大自然之美,他們的詩歌很少涉及愛情。普通老百姓使用的詩歌形式是長歌,又稱高麗歌謠或俗謠。這種歌謠由10行或更多的詩行組成,分為10個或更多的詩節,每個詩節都以疊句結尾。大多數長歌的主題是愛情。高麗時代末期,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時調”。它的出現結束了文壇的階級界限,因為貴族和普通百姓都寫這種詩歌。時調像短歌在日本所享有的地位一樣,成了朝鮮最重要的詩歌類型。我們認為,時調是朝鮮對世界文學做出的最大貢獻,因為朝鮮在散文方面鮮有成就。
時調意為“時代之調”。它暗示著這類詩歌最初是根據一定的曲調,在樂器的伴奏下吟唱出來的。可惜這些曲調已不復存在,只有歌詞留傳了下來。時調由3行組成,每一行詩有4組音節。第一行和第二行的4組音節包括的音節數目分別是:第一組3個音節;第二組4個音節;第三組3個或4個音節;第四組4個音節。所以,第一行和第二行詩各有14個或15個音節;最后一行詩的音節數是固定的,有15個。可見,時調總共有43個或45個音節。第一行和第二行詩句的末尾有大的停頓,每一行開頭的兩個音節后有小的停頓。節奏不是這種詩歌的重要特征,但詩人也并不特意避免節奏。然而,頭韻經常出現。有些詩人卻不受時調這種固定格式的約束,寫了一些多于或少于43到45個音節的詩歌。
下面僅舉最優秀的早期時調中的一首為例:
白雪覆蓋的山谷云霧繚繞;
期待已久的梅花——何處開放?
日暮時我獨自停立,不知該去何方。
在李朝時期(1392—1910),時調變得更加典雅,出現了像李一(1536—1584)和鄭澈(1537—1594)這樣的著名詩人。在這一時期的時調雖然主題廣泛,但像其他大多數的抒情詩一樣,時調仍以描寫大自然和愛情的內容居多。許多詩歌把儒教和佛教思想融為一體,這說明朝鮮地處中國和日本之間,同時受到了兩國文化的影響。
除時調外,李朝時期的詩歌還有兩種形式:歌辭和雜歌。歌辭每行通常有8個音節。這8個音節又分為兩組,4個音節為一組。這種詩歌形式允許有一些變體。歌辭的行數沒有限制,許多歌辭長達數百行。歌辭作者中的代表人物是上文提到的鄭澈,他的《思美人曲》和《續思美人曲》是公認的杰作。此外還有一種長篇敘事詩“雜歌”,由男侍從吟唱。
1910年后,許多詩人放棄了傳統詩體,轉而采用西方的現代自由詩體進行創作。但現在仍有部分詩人繼續采用古老的時調詩體進行創作。
上一篇:日本文學
下一篇: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