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
印度上古時期的文獻總集,是印度宗教、哲學、文學的基石,歷來被當作圣典。“吠陀” 的意思是 “知”,“知識”。《吠陀》作為文獻名稱有廣狹兩義,狹義僅指最古的4部“本集”,廣義則兼指后來附加的其他上古文獻。這些文獻的年代尚無定論。“本集” 中最早的作品可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以前,最晚的則在前6世紀左右,而《吠陀》文獻中最晚的則是公元前4、5世紀的產物。《吠陀》的4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 (詳見《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本集》(詳見《娑摩吠陀》)、《夜柔吠陀本集》(詳見《夜柔吠陀》) 和《阿達婆吠陀本集》 (詳見《阿達婆吠陀》)。這些《吠陀》被定為神圣的經典之后,就成了神秘的著作,只許祭司和高等種姓的人學習,不許低等種姓的人接觸。他們為了保持壟斷地位,只在內部口頭傳授,不肯寫成文字。這樣一來,在傳授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因而現在的《吠陀》有不同的傳本,有的傳本可能因中斷而遺失了。直到19世紀《吠陀》才刊印出版。傳授《吠陀》的各派曾編訂了許多文獻,稱《梵書》(或譯《凈行書》)。然后又有各派的《森林書》 (或譯《阿蘭若書》)和《奧義書》。《吠陀》文獻中還包括一些“經”書,如 《所聞經》、《法經》。《法經》是關于家庭生活、社會、政治及經濟生活的一些法律性質的規定。此外還有附屬于《吠陀》的其他書,與“經”書統稱“吠陀支”。《吠陀》是印度上古時期的龐大的文獻資料,包含了印度早期的文明史跡,表明了上古社會的發展狀況,并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上一篇: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
下一篇:和歌,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