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于魚得計
【出典】 《莊子·徐無鬼》:“有暖姝者,有濡需者,有卷婁者。……濡需者豕虱是也;擇疏鬣長毛,自以為廣宮大囿;奎蹏曲隈,乳間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卷婁者,舜也。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是以神人惡眾至,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于蟻棄知,于魚得計,于羊棄意。”唐·成玄英疏:“不慕羊肉之仁,故于蟻棄知也;不為羶行教物,故于羊棄意也;既遺仁義,合乎至道,不傷濡沫,相忘于江湖,故于魚得計。”
【釋義】 《莊子》有“于蟻棄知,于羊棄意,于魚得計”語,用以說明“真人”超脫利害,順任自然的胸懷。
【例句】 嘗試思,莊周正談兩事,一明豕虱一羊蟻。說蟻慕于羶,于蟻棄知;又說于羊棄意。甚虱焚于豕獨忘之,卻驟說于魚為得計?千古遺文,我不知言,以我非子。(辛棄疾《哨遍·趙昌父之祖季思學士,退居鄭圃,有亭名魚計……》1946)這里引《莊子》語,敘寫作者由魚計亭命名而引起的思考。
上一篇:典故《于胥樂》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余方有事,子姑歸去》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