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詩鏡總論
詩話著作。明陸時雍撰。陸時雍,字幼淳,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嘉靖進士。歷知上高、永寧縣,有惠政。遷工部郎中。因彈劾武定侯郭勛欺罔朝廷,落職。郭勛敗后累擢江西提學副使,以疾歸里。有《平川遺稿》、《南游漫稿》、《古詩鏡》、《唐詩鏡》。《古詩鏡》、《唐詩鏡》是陸時雍所編古詩總集和唐詩總集,合稱《詩鏡》,前附《總論》一卷,后丁福保將其輯入《歷代詩話續編》,題作《詩鏡總論》,共一百十九則,歷評自《詩經》至晚唐諸家詩。“其大旨以神韻為宗,情境為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故主“情”而不主“意”,主“韻”而不主“法”。“情欲其真,而韻欲其長也,二言足以盡詩道矣”。這是陸時雍論詩的基本觀點。他認為,詩本乎“情”和本乎“意”是大不相同的:“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無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跡而情神,意近而情遠,意偽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因此,他特別強調詩“經不得著做”,“直是不落思議法門”,并明確標舉神韻:“詩之佳,拂拂如風,洋洋如水,一往神韻,行乎其間。”這樣的詩,自然不可能有固定的成法:“余謂萬法總歸一法,一法不如無法。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設?”他認為:“凡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者,韻使之也。”“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這就把“韻”提到了詩歌藝術的核心地位。他并不否定技巧:“物色在于點染,意態在于轉折,情事在于猶夷,風姿在于綽約,語氣在于吞吐,體勢在于游行,此則韻之所由生矣。”適當的“點染”、“轉折”、“猶夷”、“綽約”、“吞吐”、“游行”,他認為是“韻之所由生”的必要手段。他反對“過求”:“詩之所以病者,在過求之也,過求則真隱而偽行矣。”也就是反對“雕蟲喪天真”之意,是服從于他的本“情”求“真”的要求的。他十分鮮明地尊李抑杜,稱:“太白其千古之雄乎?……少陵何事得與執金鼓而抗顏行也?”“神往神來,不知而自至之妙,太白則幾及之”。“子美之病,在于好奇。作意好奇,則于天然之致遠矣。”這也顯然是以“神韻”、“天然”為標準來衡量的。陸時雍不贊成復古、擬古,但仍可能受到前后七子及胡應麟“格以代降”說的影響,所以在書中還表現出一定的崇古傾向。有《歷代詩話續編》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辨妄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