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王若虛
字從之,號慵夫,又號滹南遺老。真定藁城(今屬河北)人。幼聰穎,博學強記,誦古詩至萬馀首。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登進士第,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出使西夏,還,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1224—1232)初,遷平涼府判官,后轉延州刺史,入為翰林直學士。天興元年(1232),他不畏強暴,拒絕為崔立草功德碑。金亡不仕,東游泰山而卒,年七十。他是金末文壇領袖之一,也是有金一代的著名學者,經史考證,文學批評,無所不能。曾師舅父周昂,周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和詩人,其文論和詩論多源于舅氏。在其《滹南詩話》中,主張以意為之主,字語為之役”,反對“雕琢太甚”、“經營過深”,不主奇詭,也不主藻飾,提倡“真”,說“哀樂之真發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即詩歌應抒發真情實感。又強調作詩要“出于自得”,反對“以衣缽相傳”。這種詩論與江西詩派格格不入,基于此,他力攻江西派,對江西派的“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他斥之為“特剽竊之黠者耳”。其文學理論與白居易相近,詩也宗白居易,稱贊白詩“情致曲盡”,“隨物賦形”,對于有人鄙視白之“俗”,他加以駁斥,因為白之“俗”正是他所倡導的平易。于宋詩,他尊蘇軾。他的詩論對于金代后期詩歌的健康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其文學觀點主要體現在他的《詩話》、《文辨》和論詩絕句(即評東坡、山谷四絕、評王子端四絕)中。他的詩寫得平易自然,發乎情性,尤其是金亡之后的作品更為感人。金亡后,他北渡返鄉,寫了《還家五首》,抒發“不但人非物亦非”的亡國之痛。他的五古多議論,如《攄憤》、《感秋》、《生日自祝》等。史傳所著錄《慵夫集》已佚,今傳《滹南遺老集》。《全金詩》錄其詩四十二首。《金史》卷一二六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王文公文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珂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