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夏完淳
原名復,字存古,別號靈胥。華亭(今屬上海)人。父允彝,為江南名士,有文名,與陳子龍為莫逆交,曾在松江結幾社。允彝與子龍對完淳影響極大。完淳早慧,有“神童”之譽,五歲讀完五經,七歲能詩文。九歲便將其所作詩、文編為《代乳集》。允彝為福建長樂知縣,完淳隨父往閩任職。明思宗崇禎十五年(1642),隨父為祖母守制,返回家鄉,拜在陳子龍門下,后又與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崇禎十七年,北京城破,思宗自縊死。次年,清兵南下。允彝、完淳父子為吳志葵軍參謀軍事,投入了抗清斗爭。志葵被俘犧牲,允彝投水殉國。完淳繼父之志,傾其家資以資助抗清斗爭,并投入吳易領導的太湖義師。后吳被俘犧牲,完淳寫《吳江野哭》以哀悼。清世祖順治四年(1647),完淳得知魯王遙授其為中書舍人,寫表謝恩,事泄被捕,被押至南京,在審訊中表現出直而不屈,勇而不懼的英雄主義精神,對審訊者洪承疇大加譏諷。在拘押期間,寫下了許多慷慨激昂的詩、文,編為《南冠草》。臨刑,意氣揚揚,英勇無畏,時年僅十七。完淳文、賦詞、曲皆有一定成就。其詩之題材與主題大多集中在抗清復明大業上,詩中充滿了高昂的愛國激情與自覺的為正義事業的獻身精神,特別富于感染力。如:《細林野哭》哀悼其師陳子龍;《憶侯幾道雲俱兄弟》、《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追憶死難同志;《魚服》寫軍營生活;《柬半邨先生》寫慷慨就義的決心;《六哀》、《六君子頌》歌頌抗清殉國的烈士,都寫得慷慨激昂、悲壯淋漓。其詩、文在其犧牲后多散佚,直至清高宗乾隆(1736—1795)末,才有《夏內史集》之刊刻,后編為《夏節愍全集》。《明史》卷二七七有傳(附于夏允彝傳)。今人郭沫若曾為作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圓美流轉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奪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