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研究·宋元明:宋學《詩經》學的興起與衰落·明代《詩經》經學
明代科舉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題目多出自 《四書》,故《五經》不受重視,《詩經》經學日漸空疏衰落。清閻若璩在《潛邱札記》(卷二)分析明代經學衰落的原因時說: “其故有三:一壞于洪武十七年甲子定制,以八股取士,其失也陋; 再壞于李夢陽等提倡古學,而不以六經為根本,其失也俗;三壞于王守仁等講致良知之學,至于以讀書為禁,其失也虛。”明代《詩經》學可分四派:其主流為宋學的繼續。永樂年間翰林院學士胡廣等奉敕編修《五經大全》中的《詩經大全》竟是全襲元人劉瑾《詩傳通釋》。皮錫瑞說:明代科舉“名為明經取士,實為荒經蔑古之最。明時所謂經學,不過蒙存淺達之流; 即自成一書者,亦如顧炎武云:明人之書,無非盜竊,弘治以后,經解皆隱沒古人名字,將為己說而已。《五經》掃地,至此而極。” ( 《經學歷史》)
一派是漢學的繼續。郝敬的《詩經原解》即以《詩序》卷首一句為據,駁朱傳改序之非。
一派是獨立研究派,或屏棄漢宋舊說,如豐坊的偽《子貢詩傳》、偽 《申培詩說》; 或兼雜采漢宋詩說,如季本《詩說解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他們非漢非宋,都不盲從朱熹之說。其中何楷較為突出,“其論詩專主孟子知人論世之旨,依時代為次,故名曰《世本古義》。”書中多有臆測之詞,“然楷學問博通,引援賅洽,凡名物訓詁,一一考證詳明,典據精確,實非宋以來諸儒所可及。” (《四庫全書總目》)
另一派則是對《詩經》名物、音韻及校勘學的研究。其中陳第的《毛詩古音考》是明代《詩經》學中最富學術價值的一部書。陳第開創《詩經》音韻學的研究,他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他認為語音變化乃歷史必然,但每字只一個古音,宋儒用今音牽合古韻隨意改讀的“葉音”作法是錯誤的。陳第在理論上批判了宋儒“葉音”說的錯誤,并運用本證 (以 《詩》 自相證)、旁證(以秦漢他籍為證)的方法具體考證出一些字古今語音的不同。雖時有失當,亦未分析古音韻部,但是他關于音有古今的理論、治學的方法都為后來《詩經》音韻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詩經研究·《詩經》創作的文化背景·敬德保民
下一篇:詩經研究·先秦:《詩經》的應用與研究·明道征圣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