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詞論· 詞苑叢談》新詩鑒賞
詞論,十二卷,清徐釚釚撰。今人唐圭璋校注。釚(1636~1708)字電發,號拙存,又號虹亭、菊莊,晚稱楓江漁父,江蘇吳江人。少工詩詞,善古文,頗負才譽。康熙十八年(1679)試“博學鴻儒”,授翰林檢討,當轉外官時,乞歸,不復出。九九
此書據歷代筆記、野史、詩話、詞話等數百種書中論詞之語而輯成。全書以記載歷代詞人逸事和品藻、評論歷代詞中名篇佳作為主。分為“體制”“音韻”“品藻”“紀事”“辨正”“諧謔”“外編”七部分。
“體制”部分輯錄了歷代對詞體起源、詞體特質、詩詞分界、詞的作法以及關于詞體離合正變等方面的論述。大多立論平實,亦有一些過于牽強。如言“三百篇為詞祖”,則不免失之籠統。
“音韻”部分輯錄論詞韻之語。首列清沈謙之《詞韻略》,并附有毛先舒注釋。此后輯有關于詞韻學的理論。如“宋詞多上去通用”(后夏承燾概括為“陽上作去”),“詞韻寬于詩韻”,“填詞用韻可變通”等。
“品藻”部分共三卷,從李煜開始,終于清初,大體以時間為序,亦有前后顛倒之處。以評論蘇軾詞的文字最多,有十余條,對其豪放和婉約之作稱頌備至。評辛棄疾詞之語亦有七八條,以贊揚其豪放之作者為多。如引《借荊堂詞話》(已佚)之語:“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中心憤、無處發泄,觀其與陳同父扺掌談論,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之于詞。”與此相反,關于南宋婉約派代表人物如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張炎、王沂孫的評論則引述甚少,可見徐氏著此書雖然以輯錄為主,但還是有傾向性的。
“紀事”部分四卷,在全書中文字最多,但也是采“逸事可傳佳話者”,不是有事必錄。大體以時間為序,起于唐末溫庭筠,終于清初。
“辨正”部分四十余條。作者云:“詞雖小道,偶有寄托,然說分彼此,亦足貽誤后人。予細加詳考,歸于劃一。”
“諧謔”部分則采與詞有關的詼諧故事。
“外編”則采與詞有關的“仙鬼神怪”“奇緣異耦”的故事。
此書本陸續抄撮而成,書成商之于朱彝尊、陳維崧,二人以不注出處為憾。但已脫稿,無從一一追溯,于是“間偶及記憶者分注十之二三”。今人唐圭璋在此基礎上詳加校訂。去其訛誤,并依條注明出處,便于讀者查考。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八能奏錦》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賴古堂集》簡介介紹